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新闻资讯 > 正文

建生态良田 绘丰收画卷

来源:麻城新闻网 | 2019-10-16


——麻城市创新开展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建设工作


走进铁门岗乡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区,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路连环、建水田、砌石岸、修水渠、除塘险、山山坳坳是高产田”的丰收新景观,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地和废弃田地变成了希望无限的生态产业基地,昔日破败不堪的村庄也变成了环境优美、村容整洁、交通便利的“秀美乡村”,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实行连片开发,着力改善民生。

在实施占补项目时,我市比照土地整治大项目管理模式,实行连片开发,根据实际需要修建塘堰、沟渠、田间路等,使项目区整体实现路相连,沟相通,确保水源充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无后顾之忧。今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铁门岗乡茅瓦屋村实施1200亩的“旱改水”项目,新增水田1080亩。为便于机械化作业,将田块、路面进行了平整,建机井4座,泵站3座,挖坑塘100多口,修建沟渠、排灌设施2500多米,并将项目与原有的农发、农业项目对接,对以往废弃干裂的大沟渠进行修补和完善,让其重新发挥作用,成功将举水河的水引到塘堰和每个田间地头,解决了历史遗留的缺水问题。

当地一个承包大户叫潘金平,本来只承包300亩水田,听说该项目开工之后,他临时又承包了600亩,今年虽然我市遭遇大旱,但是因为解决了灌溉问题,这个承包户还是获得了大丰收,每亩产量达到1500斤以上。“以前从来没有这么高的产量,承包种粮食10多年了,还是今年赚的多些。”潘金平高兴地说。

六洲村凉亭社区70岁的种植户周绍康,去年承包的300多亩稻田几乎绝收,损失20多万元。今年,工作人员在项目区为其打了三口20多米深的机井,解决了灌溉问题。周绍康今年承包的420亩稻田都获得了丰收,亩产达到1300多斤。加上今年施的有机肥是免费发放的,他每亩赚了500多元。

项目产业对接,实现共建共赢。

在项目的规划选址上,严格遵循项目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村镇建设、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要求,并在项目选址时力求将项目区与当地特色种植、养殖等基地相结合,如打造顺河镇的油茶板块、福田河镇的菊花基地、宋埠镇的大棚蔬菜等特色生产基地,与占补项目捆绑开发,借力助力,起到了锦上添花、1+1﹥2的作用。项目规划和选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注重符合当地民众意愿,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条件和不同的经济发展条件,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均衡布局。

“我们还与承包大户提前对接,实行共同会商机制。充分尊重当地承包大户的意见,组织召开专门会议,将承包大户集中在一起,进行研讨,确定最后的施工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举行甲方、乙方、设计单位、监理代表和群众“五方会审”机制,优化规划设计方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保科科长刘江西说。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局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项目公告制、项目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的项目管理“五制”。项目竣工后,邀请省市各级农业部门专家对新增耕地土壤质量进行评定,实地取土科学化验,根据化验结果,编制《耕地地力评定报告》和《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明确耕地质量等别,确保新增耕地质量不降低,数量不减少。

科学测土培肥,永葆耕地质量。

在项目立项时,该局与农业部门专家一起,对地块逐一进行测定,通过取土化验,专家认定,进行科学培肥。为减少对土壤的污染,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政府采购,购买含46%氮磷钾的复合肥420吨,“金正大”生物有机肥4600吨,用于提高占补项目(旱改水)新增耕地和水田质量。

此外,在项目建设中,该局还树立生态环保的理念,在修建坑塘、沟渠、挡土墙护砌时,选择不勾缝处理,保证生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空间。不搞大破坏,大拆迁。在项目建设区域,因地制宜,尊重群众生产生活方便的需要,尽量保持原貌,不乱砍乱伐。为方便机械过路,还修了很多土沟、土渠,即使机械碾压,也能立即修复。同时,所有沟渠都为青蛙、昆虫留了过路的地方,实实在在做到了生态环保。

助力精准扶贫,让群众得实惠。

所有的项目区都要求施工方优先考虑解决贫困户的务工问题。在铁门岗项目区,聘请的瓦匠、石匠、小工当中,就有贫困户32户,项目建设完工后,平均让每户增收6000元以上。同时,免费为贫困户每户发放生物有机肥料500斤,解决他们春耕物资的需求。让项目向贫困村倾斜,在贫困村铁门岗乡玉皇阁村和兴隆寺村,先后实施了2000多亩的“旱改水”项目,并追加投资用于解决水源,建造泵站、沟渠和晒场,实实在在解决了贫困村的实际困难。

今年以来,我市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实施占补平衡项目12个,总面积4000余亩,投入资金2900余万元,实施“旱改水”项目13个,净增水田面积4500亩,每亩为农民增收600元以上。(刘霞)


0713-2952794

麻城融媒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麻城发布微信公众号

云上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