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 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摄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 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27期)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因老龄化加速、劳动人口减少等人口结构带来的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对中国人口危机的担忧。尤其是近期,关于21世纪末中国人口到底是萎缩到6亿还是10亿的讨论更是甚嚣尘上。
如果人口数量真如预测的那样巨幅下降,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到本世纪末,中国将有多少人口?21世纪的中国到底有没有人口危机?
21世纪末我国人口是10亿还是6亿?
在近日召开的2016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社科院人口学者郑真真的发言引发了这场讨论。她说,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将减少到1980年的水平,也就是10亿人。
还有更悲观的预测。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人口和统计学者黄文政日前表示,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很难维持到10亿水平,即使立即大力鼓励生育,中国人口到2100年也难以超过8亿,更大可能是低至6亿。
10亿人、8亿人、6亿人,诸多数字一一呈现出来,哪一个比较准确?“10亿人比较准确,正负两三千万。”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预测人口有人口模型、生育率假设、年龄分布状况等一系列指标,很专业,也很科学,“我认为联合国的预测中方案比较准确。”
2015年7月底,联合国人口署发布《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预计中国人口到本世纪末将回落到10.04亿。这是联合国的中预测值,其低预测值是6.13亿,高预测值则为15.55亿。
根据联合国中预测方案,中国2010—2015年的总和生育率被假设为1.55,2015—2020年为1.59,2020—2030年为1.66,2045—2050年为1.74,2095—2100年为1.81。
“这组数据与中国的实际生育率水平比较接近,预测基本上是靠谱的。”杨宜勇说。
合理的生育率水平是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那么,中国目前的实际生育率水平是多少呢?
两部委总和生育率数据打架,该信哪个?
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计算方式。目前普遍采用的是总和生育率。
总和生育率,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总和生育率是一个时期生育水平的度量指标,国际上通常将总和生育率低于1.3称为“低生育率陷阱”或者“极低生育率”,认为这样的人口在人口更替、再生产和人口未来发展上不利。
一直以来,关于中国总和生育率高低的争议不断。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当时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22;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这一数字下降为1.18;之后2011、2012、2013年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04、1.26、1.24。2015年,中国1%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25。
然而,这些数据基本不被人口主管部门采用。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我国总人口继续增长,2014年末达到13.68亿人,受人口年龄结构以及生育政策调整的影响,出生人口保持增长态势,总和生育率为1.5至1.65。
这个数据跟人口普查时的1.25差距不算小。哪一个更能反映现实呢?
“人口普查的总和生育率是1.25,但人口普查有一个修正数,修正后的总和生育率是1.6。之所以修正,是因为2010年左右中国的黑户很多,当时人口误差估计有3000万。这3000万‘黑户’没上户口。目前的人口黑户还有1000多万。”杨宜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之所以会有‘黑户’,是因为有的人超生了不敢报,报了就要罚款。但是这些孩子在7年以后面临上学。“那个时候补报的人数比较多。7岁以后再来反映7年以前的人口,总和生育率是通过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修正的。”
专家:2020年以后,中国可能很快实现自主生育
国务院曾经组织开展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认为,中国人口总量峰值应控制在15亿人左右,妇女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目前大概有人口危机论、陷阱论和萎缩论三种观点。
持危机论观点的人认为,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连续多年下降。2014年,中国16—60周岁以下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比2013年末减少371万人,而2013年比2012年末也减少244万人。
持陷阱论的,是福建省统计局普查中心副主任姚美雄,他称中国已经掉入低生育率陷阱。“近10多年来全国总和生育率在1.4至1.5间,远低于2.1的更替水平,大大低于世界2.5的平均水平,甚至比发达国家水平1.7还低。由于我国生育率长时间低于更替水平,人口负增长趋势已不可逆转,预计2026年后就将出现负增长。”
持“人口萎缩”论的是黄文政,他称中国的“人口萎缩”会一直持续下去,并且,人口萎缩不会到2100年就停止,在此之后将进一步快速萎缩,除非生育率恢复到更替水平(即2.2的生育率,统计显示2015年生育率为1.25)。
杨宜勇对上述三种观点均持否定意见。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21世纪中国没有人口危机,不会掉入低生育率陷阱,人口也不可能无限制萎缩下去。“人口有一个波动期,在高峰下来之后又会上去。2020年以后,中国可能很快实现自主生育(编者注:也叫家庭计划,是指由夫妇自主地决定生育子女的数量和生育间隔),因为宏观政策变了,社会文化变了,人的认识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就可以多生了。尤其是大家有灾害意识的时候,人类就会主动多生。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历史就有许多这样的证明。”
杨宜勇预测下一个人口高峰可能在2030年左右出现,估计到2030年人口将达到14.5亿的峰值。“目前中国人口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总量问题依然超过适度人口。”
其实,目前中国的人口结构扭曲已经比较严重。资料显示,2014年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只有16.5%,已经处于严重少子化,大大低于世界27%的平均水平。
除了低生育率,老龄化也在加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岁以上人口数为1.37亿人,占比10.1%,相当于每10个人里就有一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到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比重将超过30%。
此外,出生性别比失衡严重。数据显示,2010年,0~19岁人口男孩比女孩多了2210万,男女比例是114.6:100。
我国“人口红利”仍处于窗口期,应重视“人才红利”
伴随人口危机论争议的,还有我国“人口红利”是否消失了的判断。
很多人将中国近几十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归结为“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贡献率高达27%。
但是,自2012年以来,中国15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连续4年下降。2015年劳动力规模由2012年的9.37亿降至9.11亿人。由此让很多人得出“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年缩水甚至消失”的判断。
中国的人口红利消失了吗?杨宜勇对此问题予以否定:“中国的人口红利是有所降低,目前处于一个窗口期,人口红利依然存在。”
那么,留给中国的“人口红利时间”还有多久?
当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口红利还能延续到2030年以后;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2030年之前,这种优势就将消失。
杨宜勇并不赞同“人口红利”这种说法:“不要再留恋人口红利的明日黄花。人口红利不是特别好的东西,吃上瘾了,反而会很被动。”
与之相伴的,是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导致的经济增速下滑。蔡昉日前在2016“远见杯”全球宏观经济预测春季年会上表示,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不可避免下滑。
坊间甚至有观点认为,人口增长率过快下滑、人口结构过快少子化和老年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杨宜勇并不赞成上述观点,在他看来,在低层次竞争上看人口红利,但是中国经济要上新台阶,从中低档次的产业往中高档次的产业功能迈进,就得放弃人口红利,创造人才红利,即不在乎人口的数量多少,而在乎人能不能干。中国要创造人才红利的新优势,向中央强调的人才强国战略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