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湖北省麻城市 龟山乡熊家铺社区位于原熊家铺乡和国营龟山茶场核心区,包括周边自然塆落,建制范围为3个村、33个自然村落。座落于古树参天、茶园叠翠的自然风景之中。
自古以来,这里风光独秀,岩石嶙峋,群峰耸立,林木葱绿,溪水潺潺。由于山高谷深,森林茂密,长年云雾缭绕,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土壤肥沃,具备绿茶生产的良好环境,自“龟山岩绿”问世以来,就以其优异的品质特征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从而也升华了本土的茶歌文化,赞美绿茶的诗和茶歌代代相传,汇集着厚重的古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着更多的茶客和游人。
据考证,龟山大块地绿茶和熊家铺绿茶统称为龟山茶,其历史悠久。熊家铺至今仍有“茶娘阁”和“唐王茶坊”的传说。早在1000多年前,唐朝开国皇帝李世民游览龟峰山,盛赞“龟诞煮龟茶,天下第一家”。自此以后,龟山茶成为历代朝廷贡品。
麻城藉明代进土、都御史,梅之焕明末大臣,官至甘肃巡抚。在巡抚南昌、赣州,路过麻城龟山时,也为龟山熊家铺写下《春日》的诗。诗中写道:“两两三三儿女家,满头倒插锡兰花。不知结伴缘何意,手挽垂扬唱采茶”。此诗后来收进《梅中丞奏稿》和《中丞遗诗》诗文集之中。
麻城龟山镇熊家铺社区茶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同是麻城藉明代进土周世进,在《山居漫兴》一诗中写道:“孤筇深入乱峰斜,山路幽香不辨花。家到石厨炊晚粒,云流茶圃护新芽。”此诗后来被收进《莲堂诗文集》。
1962年,时任国家政院副总理的董必武来麻城龟峰山视察时,品饮龟山茶后,大加赞赏,并即兴赋诗一首:“昔日游击地,今为产茶区。龟峰名久著,牯岭德不孤。烂漫红花胜,蒙茸绿草铺。此山潜宝物,前进莫踌躇。”
2003年,龟峰山诗社成员周礼仁,以一首《采茶》写出了村姑寓情于景的动人场面。“穿红着紫沐朝霞,歌满山川绿满崖。十指尖尖如啄粒,村姑竞采雨前茶。”让人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后来,很多文人雅士为龟山茶写了很多赞美的诗文。
盛赞龟山熊家铺绿茶并不是皇家贵族的专利,平民百姓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熊家铺社区随处可听到《茶娘阁》、《唐王茶坊》、《茶溪农家》、《茶溪部落》的故事,广为流传的《采茶歌·小调》、《采茶歌·山歌》和采茶情歌《望眼茶妹也快活》、《乖姐住在半山岩》,常在茶农耳边回响。尤其是本土茶农收集的《望眼茶妹也快活》的情歌,更加深入人心。“我和茶妹隔道坡,坡高屋矮看不着。我恨山坡不知趣,何不塌下不挡我,望眼茶妹也快活。”歌词朴实无华,道出了人们对美丽茶姑的向往和追求。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营龟山茶场垦复出茶园6000多亩,年产干茶60万公斤,形成了以“龟山岩绿”为主的七大名优产品系列。其中“龟山岩绿”远销东欧各国和国内19个省、市、自治区。茶场党委为了进一步激发全体职工艰苦创业、拼搏进取的革命精神,打造茶场茶歌文化,特地约请著名词作家龚去浮、曲作家林传儒为茶场创作了《龟山茶场誉满人间》这首茶歌,开展了全场职工学唱活动,并在1993年全国农场场歌征歌大奖赛中荣获“云山杯”金奖。广大茶农爱场如家,正如歌中的歌词:“群山叠彩屏,林海雾漫漫,我们龟山茶场生气盎然。众手挥汗种茶树,荒山野岭变茶园。绿色的歌、绿色的画,绿色的情意四海传。啊,还有那稻麦翻金浪,金鹿跃满苑,我们龟山茶场人,长伴茶山,用赞美的抒情诗,奉献给明天……”一代又一代茶乡人,传唱茶歌,快乐生活。
另外有两首茶歌的鲜明对比,反映出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一首是《采茶歌·山歌》:
“春茶哎花儿开,采茶的姐妹上山来,茶叶细呀把茶采,好的“如今我们不如花,摘枝茶叶头上插,一朵茶花五个瓣,一样白来一样大。”
“茶叶不青茶不香,茶叶不青天不亮,天不亮来生活苦,一年“望天不要望西方,望亮不要望灯光,今望黑夜满天云,只盼明日出太阳。”
如泣如诉,唱出了旧社会茶乡的凄凉。
另一首《茶山美》,由中国作协会员熊明修为龟山熊家铺茶乡而作,写出了现代茶乡人新的精神风貌:
“故土亲,茶山美,人在茶中笑微微,春雨育新芽,春风点芳菲。茶姑采茶忙,倩影似蝶飞。啊,烟雾渲染画中画,听到茶歌心就醉。”
“故土亲、茶山美,山峦起伏共苍翠。白云追梦来,晨光化露水。开怀吻新绿,忘情捧春晖。啊,游人细品画中诗,闻到茶香忘了归。”
优秀的传统文化,历来为人民所瞩目而产生挚爱。富有人民性和艺术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建设秀美乡村的宝贵财富,更值得我们去发掘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