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图:《麻乡约》剧照 本报记者 张敬伟
本报讯(记者 李曜)“洪武爷、把旨颁,令湖广、填四川;别家园、麻城孝感,创新天、蜀水巴山……”21日晚7点30分,湖北麻城东路花鼓戏《麻乡约》在巴州剧院上演。
该剧通过元末明初麻城孝感乡乡民陈雄义父子两代人闯四川的特殊经历,以及他们离乡背井、十磨九难、生离死别、爱恨情仇的人生际遇,浓缩了湖广填四川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宏伟图景,再现了湖广移民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团结进取、发愤图强的历史画卷。
据了解,《麻乡约》是由湖北麻城东路花鼓戏剧院历时三年精心打造的原创剧目,是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路花鼓戏为剧种的移民文化大戏。该剧人物刻画形象生动,剧情曲折扣人心弦,演员表演情真意切,蕴含勤劳朴实、诚实守信的理念,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忠勇孝善,创新奋进”麻城精神的再现。以其宏大的立意和鲜明的主题教育和感染了广大观众,是一部传承历史、弘扬正气、激励后人的精品力作。
巴中市文广新局文化艺术科科长陈斌介绍,近年来,一大批优秀作品,如花鼓戏《麻乡约》、舞剧《家》、川剧《诗酒太白》《秦香莲》、儿童剧《白雪公主》《三个小猪盖新房》等精品剧目到巴中巡演,更好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群众文化需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东路花鼓戏原名“迓戏”,俗称“哦呵腔”,后称“东腔”“东路子”,起源于鄂东麻城、红安、罗田一带,为鄂东地方戏曲剧花鼓戏种,1960年定名为“东路子花鼓戏”。剧种形成于清嘉庆末年,距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东路花鼓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高腔清戏的声腔、剧目和曲牌。唱腔主要有东腔、二高腔、二行、对腔、叹腔、腊花腔和小调等。由“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曲”发展到二百多曲,经典剧目有《卖花记》《珍珠塔》《告堤霸》《大闹公堂》等多本大戏和《扯伞》《井台会》《陈琳捧盒》等折子戏。东路花鼓戏唱腔丰富、旋律优美、高亢明亮、婉转悠扬、风格独特,是艺术潜力极大,群众基础深厚的地方戏曲剧种。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