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大别山新春第一野菜,麻城,罗田,英山一带传统小食。近年来,野菜成为现代饮食习惯的新宠,还屡屡出现在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山大王积极挖掘软萩粑特色,带领家乡父老走产业脱贫之路。
田间地头,趴在垄上找软萩,掐其嫩尖。为了稳定供应,农妇们清早就要出门,这时候软萩叶子上还挂着露水,绿油油的,充满着春意和希望。
软萩掐好了,拿回去要反复清洗,因为带露水的叶子最容易沾沙粘土。农妇们的双手在水里浸得通红,可为了赶量,洗完还得忙着下一步。
传统的手艺就是用石头舂把软萩舂成瓤,她毛茸茸的样子极其可爱,再加上鲜嫩的绿汁儿留出来,人们心里顿时就美起来了。
软萩瓤和糯米粉,要用60度温水,且要欠着水和。农妇巧手,带着温度拾掇着这一刚一柔的结合,极像乡里的媒婆。
和好的面团虽然很干,但是身为茸母的软萩,用她身体里的一丝丝爱意牵绊着糯米粉,任外面风吹雨打,最后融为一体,产生爱的结晶。
自留地里种的芝麻,炒熟后用石磨磨碎,然后拌点白糖,成了乡下许多小食的馅儿。估计是因为一口下去,香味能瞬间征服味蕾,芝麻才能做上这个花魁。这不到了软萩粑里,她还得是最后出场,一口咬出的甜汁儿带着黑色的香味流进农人粗糙的肠胃,像极了一场脱俗的邂逅,毕竟一年只能在三月爱上这一口,往后又得过一年。
烙,是大别山做面食最常用的方式,曾考证过原因,都纠结在一个穷字上;煎,油是个值贵的东西,花在一道小食上,在以前会被非议,现在却是一种效率;烤,最为有情调,谁家电热器上烤香了糍粑,也烤得了红薯,更别提这软萩糯米皮儿了;微波炉是个新鲜东西,乡下未普及,城里人完全可以用来做熟软萩粑;蒸,有些讲究,得是有经验的家庭主妇去用这法子。
真空打包好的软萩粑,大山里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有芝麻糖馅和腌菜苕粉丝馅两种,纯正的人间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