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麻城文学 > 正文

杏花村与三位名人

来源:麻城新闻网 | 2017-03-10


   杏花村位于歧亭镇北五里处,风景秀丽,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同时杏花村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人文气息。她穿越唐宋,跨越清民,留下许多美好的故事。

   一、杜牧与《清明》诗

   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杏花村迎来了有“小李杜”之称中的杜牧,他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杜佑是三朝宰相,可谓是标准的官二代,当时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和很多的文人一样,性情刚直,厌恶奸邪,但不幸转入牛李党争,被外放黄州。年届四十,从京官到黄州这个“户不满两万,税钱才三万贯”的小州任刺史,心情是何等的惆怅!他一路出潼关,跨中原,渡淮河,越大别山,到达歧亭,正遇清明节,细雨蒙蒙,人困马乏,回望故乡,失意、幽怨之情难以平复,便想借酒浇愁。此时此景正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没用,写得十分自然,境界优美,兴味隐跃,流传众口,历久如新,杏花村也因它而为世人所熟知。

   二、苏东坡与陈季常

   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杏花村迎来了“千古第一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沿着杜牧的足迹,怀着同样惆怅的心情,来到了歧亭镇杏花村,不同的是这里他遇到了好友“龙丘居士”陈季常,如果没有陈季常,杏花村将与之失之交臂。

   苏轼和陈季常都是四川眉山人,且是世交。苏轼早年在陕西凤翔任通判,陈季常的父亲陈希亮,是苏轼的顶头上司。据方山子中描述陈季常是官二代兼富二代,后来无意仕途,来到杏花村隐居。这时是他们分别十九年后的重逢,在“乌台诗案”之前,苏轼的仕途顺利,陈季常一直没有联系他,只是默默的关注他,后听说苏轼被谪黄州,便出迎二十五里,正如诗文所说“元丰三年正月,余始谪黄州。至岐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慥季常也,为留五日,赋诗一篇而去。”陈季常真朋友!

   苏东坡在黄州的4年3个月里,4次到歧亭杏花村看望陈季常,而陈季常则7次到黄州看望苏东坡。留下了很多著名的景点与典故,最为著名的要数河东狮吼了,公元1082年的深秋,苏东坡第3次从黄州到歧亭杏花村看望陈季常,两人围炉而坐,开怀畅饮,直至深夜还谈兴正浓,陈妻柳氏借续茶之机,提醒季常:“天色已晚,请苏大学士早点休息”,陈季常完全不予理会,后两人又忆起当年在四川眉州时的往事,联系季常眼前的情景,苏轼吟下《临江仙》一首,词前小引曰:“龙丘子自洛之蜀,载二侍女,戎装骏马,至溪山佳处,辄留数日,见者以为异人。其后十年,筑室黄冈之北,号曰静庵居士,作此词赠之,其词曰:细马远驮双侍女,青巾玉带红靴;溪山好处便为家,谁知巴蜀路,却是洛城花”。柳氏听后,气急败坏,便大吼一声,惊得陈季常拄杖落手,不知所措。由于陈季常的妻子柳秀英是歧亭河东柳家塆风月塘的人,与季常婚后夫唱妇随,很是恩爱,见苏陈两人借以词句调侃,很有想法,其嗓门大得惊人,戏称河东狮吼。苏轼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正是在陈季常关心与宽慰,苏轼逐渐走出了惆怅的心情,人生的低谷,在歧亭便挥毫39次,留下了著名的《歧亭五首》,在黄州留下了前后《赤壁赋》《遗爱亭记》等名篇。公元1084年,苏轼调任汝州,陈季常坚持送苏轼到九江才回,可见在歧亭杏花村两人结下了千古深情。

   三、于成龙与宋贤祠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终年67岁,谥“清端”、赠太子太保。于成龙于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从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至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于成龙基本上是在黄州度过,差不多占他宦海生涯的一半,更曾以黄州同知的身份分镇岐亭,与麻城岐亭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什么要以黄州同知的身份分镇岐亭?首先是由于这里地理位置特殊。岐亭地处光黄要道之上,在麻城县西七十里,是麻城的西南门户,与黄冈(今与歧亭相邻之新洲原属黄冈)、黄陂、黄安三县交界,历来为守淮要镇。其次是这里盗风盛行。这里多山,便于作案前后的隐形;又是水陆要津,便于作案前后的匿迹。再加上四县交界之地,官府的打击力度、防治部署不易统一,故而岐亭一带盗风更炽。明代在此设捕盗通判,清改黄州同知驻之,兼理黄冈、麻城、黄安三县事务,既说明官府对此地处于特殊地理位置的重视,也说明此地历来难于治理。

   于成龙到歧亭以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整顿歧亭社会治安,大刹盗匪之风,让生民安居乐业。一是重整保甲制度,制《弥盗条约》十三条。二是文化教育,以宋贤为楷模,推行德教。公元1672年春,于成龙带领歧亭士子到杏花村拜谒陈季常墓。见陈季常所留故迹全然而失,内心惘然。于是与诸乡绅相谋,在杏花村陈季常故址修建房屋数间。其一供奉陈季常、苏东坡等宋贤,以宋贤们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世人;再则就是成立士子书院,亲选一方名师,让歧亭的童子们在杏花村的名山秀水中安静读书,于成龙还经常讲学其中。


0713-2952794

麻城融媒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麻城发布微信公众号

云上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