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新闻资讯 > 正文

【走近王叔和】药王王叔和传

来源:健康麻城 | 2023-10-23

王叔和是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曾担任魏国太医令。在汉末战乱中,他不遗余力收集整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使仲景学说得以传承。王叔和晚年寓居麻城,除传承仲景学说外,还著述了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被誉为“中华脉祖”。

为传扬王叔和中医药文化,2012年以来,麻城市先后成立了王叔和研究会和王叔和学术传承基地,开展王叔和中医药文化和《脉经》研究,助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

为让更多人认识王叔和、学习王叔和、研究王叔和,即日起,特开辟【走近王叔和】专栏,陆续刊发各界研究传承王叔和中医药文化相关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王叔和,名熙,山阳高平人也。生于建安六年。性度沉静,博通经方,精意诊处,尤好著述[1]。当汉末之时,北方震荡,田园寥落,乃举族南下荆襄。早年为游方医,颇负盛名。民间有“活死人”“死活人”之传誉。与卫汛友善,受学于仲景,常侍诊仲景之侧。魏国既建,广收英才,乃入曹魏宫廷为太医,后为太医令,敕赐“药王”,成一时医之魁首。当是时,仲景伤寒错简散佚,叔和乃考核遗文,循流溯源,撰次成序,编定其师之书,为《张仲景方论》三十六卷[2],即后世《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祖本,大行于世,开辨证论治先河。玄晏先生[3]以为皆可指事施用也。高保衡[4]等校订《伤寒论》序云: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成无己[5]曰:仲景之书,逮今千年而显用于世者,王叔和之力也。诚如是言。

夫医之为道,审脉尤难。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唯世之粗工,昧于原本,互滋偏见,各逞己能,致微疴成膏肓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6]。有感如是,乃囊括古今,洞察玄微,旁喻曲证[7],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各以类例相从[8],声色证候,靡不赅备,合为十卷,凡九十七篇,十万一千余言,是为《脉经》。

《脉经》者,首宗岐黄,附以诸贤,参以己意,以五脏六腑为类目,合二十四脉,叙阴阳表里,三部九候。其于脉,独取寸口。寸口何谓?脉之大会也。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又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每部浮、中、沉也。并以菽论脉之轻重。其论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也,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也,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肾部也。又曰: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炙身,摩治风膏[9],覆令汗出;关脉浮,腹满不欲食,浮为虚满,宜服平胃丸、茯苓汤、生姜前胡汤,针胃管,先泻后补之;尺脉浮,下热风,小便难,宜服瞿麦汤、滑石散,针横骨、关元,泻之。如此类比,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实医门之龟镜[10],诊切之指的[11]。《脉经》既出,如赤日之光,寒剑之芒,冰凌自消矣。后世之《脉诀》《脉赋》《濒湖脉学》皆出于此。昔沈礼意[12]氏云:轩岐之书如《禹贡》,王氏之书如桑、郦之《水经》,读《水经》知《禹贡》之端委,读《脉经》知《内经》脉法之精微。非谬赞矣。

王氏博好经方,洞识摄生之道。尝谓人曰: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当时或无灾患,积久为人作疾。寻常饮食,每令得所,多食令人膨亨短气,或致暴疾[13]。倡调摄起居,节制饮食,以却病延年。是为医家养生之始。

后游走四方,暮年寓居西阳[14],除专心著述《脉经》外,还招贤纳士,开堂讲学,使伤寒得以流传,《脉经》得以继承。后世之鄂东名医[15]庞安时、李时珍皆承其学说,发扬光大。晋太康元年卒,年八十,墓葬于青龙尾,后人钦慕,名其地为药王冲[16],今墓室犹存。或曰“游棺敕葬[17]”,皆民间传言也。至于襄阳岘山王叔和墓[18]为其衣冠冢,比邻杜工部墓旁,亦为后人祭奠之所。今麻城王氏家藏族谱[19]有“远祖叔和公”云云。当世之存《脉经》,为宋林亿、高保衡等诸君编纂。《续医说》[20]论曰:仲景、叔和医之圣也,百世之师也。

赞曰:彼兰兮生幽谷,发横陈兮有芬香;维悬剑兮光焰万丈,如美玉兮百世流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21],珠玑瑰宝,伟哉药王!


注释:

(1)尤好著述:甘伯宗《名医传》曰:叔和,西晋高平人,性度沉靖,博通经方,精意诊处,尤好著述。甘伯宗,唐代人,生平里籍未详,曾编撰《名医传》七卷。此书集自三皇至唐代名医一百二十人传记,是中国最早之医学人物传记专著,后人称之为《名医大传》或《名医录》。

(2)《张仲景方论》三十六卷:《太平御览》引张湛《养生论》云:王叔和,性沈静,好著述,考核遗文,采摭群论,撰成《脉经》十卷。编次《张仲景方论》三十六卷,大行于世。张杲《医说》同。一说为《张仲景方论》十卷。

(3)玄晏先生:皇甫谧,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人。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皇在《针灸甲乙经》序云: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指事施用。

(4)高保衡:宋代医学家。熙宁(1068-1085)年间为朝奉郎国子博士,太子右赞善大夫。精通医学,深明方药病机,曾在校正医书局任职,参加校正《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等医书。下引文见《伤寒论序》文中。

(5)成无己:金代医学家,宋金时期山东聊摄(今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人,约生于北宋嘉祐治平年间,后聊摄为金所占,遂成金人。撰《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引文见《伤寒明理论》。

(6)致微疴成膏肓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出王叔和《脉经》自序。滞固:顽疾。

(7)囊括古今,洞察玄微,旁喻曲证:见《脉经·袁表后序》:"叔和生千载之后,囊栝古今,洞察玄微,旁喻曲证,爰著是书,为切家指南,其褎然称经,宜尔”。玄微:深远微妙。旁喻:反复举例说明。宋范仲淹《赋林衡鉴序》:“兼举其义者,谓之旁喻”。曲证:委屈证明。

(8)类例相从:谓分门别类依次相从 。

(9)向火炙身,摩治风膏:面对像火在身上烤一样,涂治风膏。向:面对。炙身:周身火烤。摩:用手将物体搓平整,此为擦、涂的意思。

(10)龟镜:古人以龟卜吉凶,以镜别美丑,比喻可供人对照学习的榜样或引以为戒的教训。此为榜样。

(11)指的:确切指明。

(12)沈礼意:清嘉庆会稽人,生卒不详。下引文见沈礼意《重刻脉经序》。

(13)食不欲杂……或致暴疾:引文见孙思邈《千金要方》三十六:高平王熙称“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当时或无灾患,积久为人作疾。寻常饮食,每令得所,多食令人膨亨短气,或致暴疾”。原文指出为“河东卫汛语”。

 (14)西阳:今麻城。《汉书·郾地理志》:“西阳属江夏郡,魏属弋阳郡,晋因之。”《麻城县志》关于麻城建置沿革的文字说:文献记载西阳位置为“古黄国光山、仙居,古弦国,而黄州之黄冈、麻城皆黄国地界(古光州),介光、黄间"。《魏志满宠传》载西阳三国时为重镇,魏明帝太和二年申戊满宠增西阳戌兵,吴扬言欲猎江北,孙权拟自出豫州刺史,满宠度其必袭西阳,预为之备,权闻之乃还。 

(15)后世之鄂东名医:指宋庞安时,著《伤寒总解论》;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和《濒湖脉学》;明万密斋,著《万密斋医学全书》,内有《伤寒摘锦》;清杨济泰,著《医学述要》。皆为传世名医。合王叔和通称“鄂东五大名医”。

(16)药王冲:今麻城白果胡家楼村。因王叔和墓葬于此,又敕赐药王,故名。

(17)游棺敕葬:民间相传王叔和卒后,帝令以铁链托棺周游天下,至链断处下葬。

 (18)岘山王叔和墓:《襄阳县志》载:襄阳王叔和墓为明隆庆元年(1572年)江西浮梁凤冈金尧谟立,范于野题。

 (19)王氏家藏族谱:麻城药王冲道光二年《王氏族谱序》有云:余母族王氏,晋神医,勅赐药王。王公字叔和。公之苗裔也,历传自五代,至唐、至五季而宋、而元、而明、而清。十有余朝,千有余岁矣。又民国六年《续修宗谱序》云:同里王氏自远祖叔和公,当五胡之乱,由泽州避地来楚,注籍麻城,递传至子林公,几历千载。故云。

 (20)《续医说》:明代俞弁撰写的一部医史著作,合计十卷。本书仿《医说》的体例,分为原医、医书、古今名医等27类,各类更列小标题,补充引录历代文献中的医学掌故。作为《医说》的续集。现存抄本。俞弁,字子容,号守约居士。履贯未详。尝谓:不明医术者,不得称孝子,事亲者不可不知医。故癖于论医,闻师友讲谈,或披阅诸史百家之文,辄手抄以备忘,积久成《续医说》十卷(1522年)。另著《脉证方要》十二卷,已佚。

(2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诗经·小雅·车辖》。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品行崇高,行为正大光明。止:语气助词。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0713-2952794

麻城融媒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麻城发布微信公众号

云上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