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麻城文学 > 正文

状元杨慎的坎坷人生

来源:麻城新闻网 | 2025-03-24

若在大街上问杨慎是谁,可能没几个人答得上来。如若亮开嗓子唱一段: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

恐怕十个有九个不但能唱,还知道这歌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这首著名《临江仙》词的作者是明代状元杨慎。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其先世是江西庐陵人。元代末年他的六世祖因避乱迁徙居湖北麻城,后又移居四川新都。

杨家迁居麻城或纯属偶然,然而,这一“偶然”却给杨家命运带来转机。

元朝是蒙古人进入中原建立的王朝。元人是马上民族,对汉人施行高压统治,不兴科举。直到元祐二年,才逐渐明白恢复科举制度,史称“元祐复科”。科举以经学取士。麻城人专研《春秋》,成绩斐然,所以有“麟经(《春秋》的别称)名天下,进士冠湖广”之说。

迁徙来麻城的杨氏六世祖杨世贤和五世祖杨寿山都是未摆脱贫困的一介平民,却很有头脑。他们发现麻城人研究《春秋》很有一套,于是教四世杨玫钻研《春秋》,苦练欧体书法,后来果以明经贡入太学,授贵州永宁吏目,也就是负责执掌案牍和管辖吏员的官员。

杨玫入仕,就像是杨氏的一枝报春梅。他其儿子杨春成化十七年进士。从此,杨家在科场便一发不可收:从杨慎曾祖杨玫算起,一门五世为官,出了六个进士,一个状元。杨慎的父亲杨廷和历仕三朝,做了十八首相,为一代重臣,勋业文章称颂一时。

杨家出的状元便是杨慎。

杨慎生于弘治元年,自幼警敏,学诗过目成诵。11岁时就写出“一盏孤灯照玉堂”句。父亲杨廷和说,好则好矣,就是过于孤独了。竟没想到,后来一语成谶。这是后话。杨慎12岁拟作《古战场》、《过秦论》,长老惊异。入京,赋《黄叶诗》:“黄叶拥阶深,秋声杂暮砧。天空孤鹤唳,露冷百虫吟。”大学士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正德二年八月乡试第一;三年二月会试,因不小心将灯花滴落试卷,判为第二;六年四月殿试,策论题目是《创业以武 守成以文》。他一气呵成,蟾宫折桂,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年仅24岁。

翰林院是明代朝廷的储才之地。自永乐年间实行从翰林学士中选拔内阁大学士的制度后,翰林院便逐渐成为通向内阁的阶梯。明代170多位宰辅,“由翰林者十之九”。所谓“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很少有例外。换句话说,如果不出意外,论杨慎才望和官场背景,他十拿九稳可以入阁成为一代名相。

然而,“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正德十六年三月,明武宗突然病逝,而他既没子嗣,又无兄弟。首相杨廷和遵照《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规定,以“遗诏”和“懿旨”的名义,奉迎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入京即帝位,改元嘉靖,是为世宗。在这“帝位空期”,杨廷和位至三公,贵极人臣,实为王朝实际掌权者。

按常理,朱厚熜应对杨家感恩戴德才行,因为毕竟是杨廷和让他得到“天上掉馅饼”,扶上皇位。然而,因“大礼议”事件,世宗朱厚熜却让杨家命运急转直下。

“大礼议”事件很复杂,整整闹腾了三年。其实质,说来也简单:就是刚当上皇帝的朱厚熜该不该认自己父亲朱祐杬为“太上皇”。

在杨廷和与杨慎等正统文臣眼里,嘉靖的父亲只是个据安陆的藩王,况且已经过世。依明制,“太上皇”只能有一个,也就是朱厚熜的伯父孝宗朱祐樘。皇位传承必须依祖制礼法,否则就乱了套。办法就是将朱厚熜过继孝宗。

朱厚熜时年十五岁,刚愎自用,血气方刚,极度自尊,怎么也不认同杨氏父子那一套,他对杨廷和的“执拗”表面温旨慰谕,心中却恨之入骨。嘉靖三年正月,朱厚熜趁杨廷和上疏乞休,便“听之去”,将他逐出朝廷,放回四川新都。

杨廷和离开京华时,知道朝廷的斗争会更加激烈,叮嘱儿子杨慎千万要谨言慎行,做个闲官,若忤逆帝意,后果将十分严重。但是,杨慎在群情激愤的氛围中,怎么也忍耐不住。他见世宗不肯退让,便率翰林院同僚三十六人集体辞职以示抗议。

嘉靖三年七月十五日,世宗召百官至左顺门,示以手敕,命将尊号“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更定为“圣母章圣皇太后”。他母亲改尊,也就意谓着其父“太上皇”的位子从实了。见此,杨慎大声疾呼说:“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率群臣跪伏于左顺门请愿。嘉靖恼羞成怒,命锦衣卫将闹事的官员一一登记在册。部分大臣见事不妙,纷纷退场,而杨慎等怒撞左顺门,大声啼哭,声震阙廷。嘉靖震怒,将哭闹的一百三十四人全部逮入诏狱,并罚以廷杖,当场打死十六人。过了十天,嘉靖余怒未消,当得知带头闹事的是杨廷和儿子杨慎等人时,认为“杨慎辈倡率叫哭,欺慢君上,震惊阙廷,大肆恶逆!”命再将这几个人再次廷杖。又有几人被打死,还有几位削职为民。杨慎毙而复苏,谪戍云南永昌,永不赦免。嘉靖朱厚熜下如此狠手,也有将对杨廷和的不满发泄在杨慎身上的意思。

明代刑法规定,流放分为四等:安置、迁徙(离乡千里)、削职为民、最重为充军。充军又分四等,杨慎“永远充军烟瘴”属惩罚最重的一种,因为不但地远,本人死后,还要由子孙代为受罚。

杨慎的戍地原来定在山西雁门,后来,嘉靖觉得不足以解恨,又把他充军到云南永昌烟瘴之地。

杨慎廷杖伤得很重,伤未愈,嘉靖就令他限期离京,谪戍云南。杨慎不能行走,就穿着赭色囚衣坐在槛车上,乘运河船南下云南。

京华离云南数有千里之遥,加之沿路林深河险,山路崎岖,虎豹出没,跋涉之艰难,让人联想起《水浒》中林冲被押解充军经过“野猪林”的艰难情景。事实上,嘉靖也曾想半路上结果杨慎的性命,所幸有友人暗里帮助才逃过一劫。杨慎抵达云南永昌时,已是“肉黄皮皱形半脱”,几不能起。

杨慎是“永远充军烟瘴”之人,按军制,他必须赭衣戎帽,一遇团练还要荷戟就伍。杨慎一到永昌,就到军中去报到。幸运的是,当时知府竟是杨慎的进士同年。当时的人视同年为兄弟,所以知府没有马上让杨慎去缅甸边界受苦,而是留地军中当文书。

接下来,杨慎的三十余年谪戍生活大致可分为心存幻想和幻想破灭两个阶段。

起初,杨慎并没把谪戍当一会事,因为朝官遭贬谪是常有的事,说不定有一天遇大赦,又能回京华复职。于是,他遍游滇中山水,遍访滇中好友。

但是,当他听见一段传闻后,心中的希望之火一下子熄灭了。

一天,嘉靖皇帝问内阁大臣:“杨慎那个老家伙死了没有?”阁臣们回答说,他如今放情声色,不问政事,病老交加,恐活不了几天了。

杨慎知道嘉靖不肯放过他。于是,他索性放浪形骸,陶情于艳曲,耽意于美色。当时,云南很多少数民族的头领都想收藏杨慎的诗词、墨宝,但很难获得。于是,他们让妓女们身穿精白绫罗,宴饮间让他在身上书写。杨慎欣然命笔,醉墨淋漓裾袖。酋长们重赏妓女购归,装潢成卷。

有时,杨慎次喝醉了,以胡粉敷面,作双丫髻插花,让门生抬着他,歌伎在旁边侍酒打扇,游行城市,全无羞惭之色。

杨慎之所以如此放浪不羁,一是为了朦过逡巡在身边的锦衣卫;二是以此“聊以耗壮心,遣余年”。

不出所料,嘉靖闪次颁诏大赦天下,果然没有饶过杨慎。从此,他彻底放弃名利追求,埋头研究经学、诗学和训古,以隐逸放浪来抗争。

嘉靖三十年,杨慎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他知道来日无多,想让儿子顶替自己。按条律,由儿子顶军藉受罚是允许的。但是嘉靖未予恩准。七十岁时,大儿子病逝,给杨慎以又一次巨大打击。他心灰意冷,在朋友帮助下,借名回四川新都老家度残年。没想到,嘉靖三十七年冬天,云南巡抚王昺派四个锦衣卫将杨慎押解回云南。

在返回云南的路上杨慎步履蹒跚,老泪未曾干过。嘉靖三十八年四月,杨慎被押解到当初入滇的永昌,安置在城北的卧佛寺。夜来秋风打墙,凄凉绕床,他想到岁月将尽,沉疴难起,百感交集。

他回想自己这一生本来想一片丹心,欲致君尧舜,而结果却成了罪犯,远流南荒,长达三十五年,而世宗先是六次大赦而不赦,继则依例可还而不放还,执拗不醒,枉法羁留,妻儿未成异域之乞丐,自己终为滇海之游魂。越想越恨,起床写下绝笔诗《病中永诀李(元阳)张(含)唐(锜)三公》云:

魑魅御客八千里,羲皇上人四十年。

怨诽不学离骚侣,正葩仍为风雅仙。

知我罪我春秋笔,今吾故吾逍遥篇。

溪中半谷池南叟,此意非公谁与传?

嘉靖三十八年三月六日一代大才子杨慎病殁于永昌卧佛寺。

笔者行文至此,感慨万千,杨慎的那道《临江仙》不禁唱出口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刘宏


0713-2952794

麻城融媒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麻城发布微信公众号

云上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