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新闻资讯 > 正文

麻城工厂智能化“鳗”养殖

来源:湖北日报 | 2025-04-15

春光如许,位于麻城市三河口镇的湖北航润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鳗鱼工厂迎来丰收。经过一年多的养殖,细如银针的小鱼苗已经长大成“鱼”,开始成批出售。

“瞧,这些鳗鱼体形修长、腹部银白,长得细皮嫩肉,吃起来味道清香,没有泥土味和鱼腥味,连挑剔的日本食客都赞不绝口。”4月3日,该公司董事长刘代信带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参观鳗鱼工厂,揭开工厂化智能养殖的奥秘。

鳗鱼被誉为世界上最纯净的水中生物,对水质要求极为挑剔。刘代信来自福建福州,从事鳗鱼养殖多年。2023年,他看中麻城的依山傍水,索性将鳗鱼工厂“搬”至麻城,让“娇生惯养”的鳗鱼喝上碧绿河水库的水。

航润鳗鱼工厂建有10栋连体恒温钢构大棚,内设90个标准化养殖池。记者走进偌大的养殖大棚内,昏暗的灯光下,只见整齐分布的养殖池都安装了水车式增氧机,喷射出1米多高的水花,为鳗鱼不间断增氧。

为了解决养殖过程中的难题,整座鳗鱼工厂采用“工厂化循环水+仿生态调控”技术,实现智能化养殖。恒温大棚内,养殖水体的水温保持在20℃-25℃。每天,鳗鱼进不进食、沉不沉底、顺流还是逆流,都要仔细观测。一旦出现异常,就要及时调控水中的溶解氧、pH值、氨氮含量等,重新调配鱼粉。工厂还建有尾水处理中心,6道净化工序使废水回用率达85%以上,每年减少氮磷排放12吨。通过智能化手段,鳗鱼的养殖周期缩短至14个月。

下午4时,鳗鱼的开饭时间到。池边挂着长方形摄食台,这是鳗鱼的食堂。开饭后,鳗鱼们涌进食堂,争相抢食。据介绍,每个养殖池养着数万条鳗鱼,大小个头差不多。“鳗鱼也要分大小班,否则小的抢不赢大的,吃不饱,不长个。”刘代信解释。

上百万条鳗鱼,如何“分班”?

秘诀就在鳗鱼自动分级设备。原来,每个养殖池都预留通道,通往外池。批量鳗鱼摇头摆尾,“坐”上电梯,送上自动分级设备,通过滑槽顺水而下,进入不同规格大小的卡槽。“每个卡槽加装选别筛,300克/条、200克/条、100克/条,从大到小。达标的留在该层卡槽,不达标的像钻‘隧洞’一样,滑入下一层卡槽,最后经管道传送至分选养殖池,完成鳗鱼大小分级。”公司总经理李书文称,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分疏,达标的进行出售,没达标的 “坐”电梯回去继续养,个体最小的单拣出来养壮了再送回养殖池,以确保同池饲养的鳗鱼规格整齐、密度适宜。

“这套设备通过运送系统和分选系统,能快速对鳗鱼分级处理,不但减少了人工,还降低对鳗鱼的损伤,准确率高,效率也高!”麻城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称,航润鳗鱼工厂在黄冈率先启用分级设备,引来周边不少养鳗大户参观。

出鱼了,一辆来自福建的活鱼运输车径直开进工厂,称重、报数、装车,有条不紊。司机陈师傅介绍,运输水箱里加了冰块,当水温降至10℃以下时,鳗鱼会转入冬眠状态,“这些家伙好比坐上‘卧铺车’,一路睡过去,12小时到福建。”

一条条鳗鱼,游到日本。日本作为中国鳗鱼最大的出口国,对活体鳗鱼的检测标准极为严苛。“日本市场对鳗鱼‘挑肥拣瘦’,肥了油腻,瘦了肉质不细嫩,重量在200克—250克刚刚好,检测指标多达上百项。”刘代信坦言,这也使得国内的鳗鱼产业从重产量向重质量、重效益转变,企业不惜花费巨资,购置设备,为自己的产品层层把关。

刘代信坚信,好水出好鱼,加上现代工厂智能化管理,“鳗”养殖终将实现快速发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肖杰 胡水良 张琴


0713-2952794

麻城融媒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麻城发布微信公众号

云上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