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七夕”是牛郎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良夜佳期,是东方“情人节”。
若要找古诗词中写七夕两情相爱的名篇,非秦观的《鹊桥仙》莫属:“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词句婉约蕴藉,道尽人间情愫。
然而,自古至今,有情人无数,其格局境界又各有不同。譬如,下面三位圣贤的爱情境界就格外令人回味:
春秋时期,鲁国有位读书人叫柳下惠,因其慈悲,“不惑于美色”,孔子称他为“贤人”,孟子称他为“和圣”。
有一年冬天,柳下惠发现邻家的小姑娘家贫无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心生怜悯,他又没有多余的衣物可以接济,仓促间又找不到安置姑娘的适当地方,就把那位姑娘搂在怀里,帮她御寒,使小姑娘免于冻死。
柳下惠一贯作风正派,此时也没有一丝邪念。人们没有对他这一举动提出怀疑,使他得到“坐怀不乱”(据《荀子·大略》)的盛誉。孔子也在《论语·卫灵公》中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孔子推崇柳下惠“直道事人”的品格,将他树立为“正道立身”的楷模。
不过,柳下惠对贫女的“情”只是“物伤其类”的“同情”。如果说有情爱,那恐怕只能算是父女之爱,或兄妹之爱,与情侣间的情爱完全不搭界。但是,恰恰是他超越了情爱之爱,才显得别致而成为名传千古的“君子”。
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君子”,可能有很多不同标准。如果再简化一点,看他是否有婚外恋,也不失为衡量的标准之一吧。
孔子就是以这个标准衡量别人和要求自己的。孔子19岁时奉母命娶宋国人亓官氏为妻,生一子孔鲤(伯鱼)和一女鲁元。因孔子事业心强,整天“坐而论道”,周游列国,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终于在51岁时夫妻离异。其中原因虽然复杂,可我还是相信孔子是主动的,其妻是被动的。因为那时,是个妥妥的“男权社会”,女人只能“嫁猪随猪,嫁狗随狗”。从结果看,离婚后,孔子对亓官氏仍是念念不忘,一生未曾再娶。孔子毕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离婚并不是件什么光彩的事,为了体贴爱人,竟然颜面不顾,真可谓心细如发、舍己为人了。从另一方面看,在那个纳妾成风的时代,孔子仍坚持一夫一妻,终身不纳妾,是何等的“君子”!
如果说柳下惠之“情”拘于“同情”,孔子之“情”拘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社会改革家的蔡元培之“情”则堪称“大爱”。
蔡元培1892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他面前虽然展开了一般人艳羡的“锦绣前程”,却没有全身心地去经营富贵,而是立志于探寻改造社会、强国富民的道路,尤其注重创办新型学校,培养改造社会的人材,改革婚姻陋俗。
1900年,原配夫人王昭不幸病逝。这时,蔡元培还只有32岁。许多友人都很关心这位年轻翰林的婚事,热情地来给他作媒。还有些豪门望族以厚置嫁妆主动上门求亲。蔡元培先是拒绝,后来见抵挡不住,就公开提出五项择偶条件:
女子须不缠足者;
女子须识字者;
男(我)决不纳妾;
男死后,女方可再嫁;
夫妇如不合,可离婚。
在当时,姑娘缠一双“三寸金莲”乃极致美的标志,也是男子找对象的基本条件,在封建重压下不缠足的几乎没有,除非是同蔡元培一样的“叛逆”。第二条,恐怕也难满足,因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能“识字”的凤毛麟角。第三条,男子“不纳妾”不仅是男子的自我约束,对“妻”也少了许多特权,法律上尊妻不尊妾,妾只是奴婢,可以任意处治;对于妻子来说,不但无大碍,还多了个丫头侍候。而男子纳妾历来被视为风流倜傥、有能力的表现,只要不是穷得叮当响的人,若稍有财产、身份的人都以“纳妾”为荣,还以纳妾多相炫耀。曾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的刘湘,有妻妾十多人。他还得意扬扬地宣称,他讨的老婆,“从文盲到中学生、大学生,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年纪越来越年轻,面孔越来越漂亮,这是紧跟进步的时代”。在当时,像如此紧跟“进步时代”,又何止刘湘一人?至于女方可以再嫁、可以离婚这两条,更是不合时俗。
蔡元培开出这些条件的用心,可能一是出于对亡妻的思念,不愿立即再娶,而将说媒人拒之门外;更是为了借此宣传自己的社会改革主张,将其“招婚条件”变为一份“婚姻宣言”。因为从表面上看都是个人私事,但这都是改革家改革社会的生动实践,目的是从我做起,以身为表率,以此推动社会风气改良。蔡元培当然知道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一纸宣言载于报端,无异于一场新文化地震。
竟没想到,一年后,热情的“月老”还真给蔡元培找上了一个完全满足五项条件的“心上人”。这位姑娘叫黄仲玉,江西人氏。双方经过接触均感到满意,1920年元旦在杭州结婚。这时蔡元培又别出心裁,用以男女平等为主题的演讲会,取代庸俗的闹洞房习俗。来宾当中,有个也主张废妾、提倡男女平等的宋恕,当场提出一个刁钻的问题:“倘若黄夫人学行高于蔡先生,蔡先生即应以师礼待之,何止平等?倘黄夫人学行不及,蔡先生当以弟子待之,又何从平等?”蔡元培笑着说:“就学行言,固有先后;就人格言,总是平等的。”这回答,言简意赅,点出了科学的男女平等思想的实质。
同年冬,蔡元培在上海创办了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女子学校之一的爱国女校。他经常谆谆劝勉学生,要为爱国而读书,自强自立,追求男女平等,决不做依人的妾仆。
辛亥革命胜利,蔡元培在出任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长期间,又倡议创立了“以人道主义及科学知识为标准而定改良社会之条件”为宗旨的“社会改良会”,提出改革“不狎妓;不置婢妾;实行男女平等;提倡废止早婚,提倡婚姻自主、承认离婚再嫁之自由、提倡少生儿女”十六种社会恶习的意见。
蔡元培坚持人道主义,立志将天下女子从封建恶俗中拯救出来,且以身作则,改革社会,真可谓真情无言、大爱无疆!(刘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