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宋埠镇彭店村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的宝贵经验,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四个一批”中“盘活一批”的号召,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聚焦蔬菜特色产业的痛点问题,以盘活原彭店小学校舍为基础,累计整合投入资金200万元,成功打造了一座集预冷保鲜、自动化分拣、标准化包装于一体的综合性田间工坊。该工坊拥有1间现代化保鲜库和1座标准化分拣包装车间,配备了2台自动化蔬菜分拣设备。这一创新实践将加工环节前置到田间地头,有效打通了农产品“最初一公里”与市场“最后一公里”的梗阻,成为彭店村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探索三产融合的核心动力。
扎根田间 贯通产销链 打通产业增值路
彭店村田间工坊改变了以往蔬菜采摘后被动外运、损耗大、收益低的局面,形成现在保鲜、分拣、包装的新产销链。
锁鲜保质,延伸时空价值。480立方米保鲜库的建成投用,是破解蔬菜季节性集中上市、价格波动大难题的关键。通过科学预冷与恒温存储,蔬菜保鲜期得到延长,成功实现错峰上市,待时而售,可将优质蔬菜保鲜储存至节假日前后错峰上市。经初步统计,错峰销售价格可比集中上市期平均提升30%以上,显著提升了单位产品的利润空间,为种植户规避市场风险、实现收益最大化提供了坚实保障。
自动分拣,提升品质效率。引进的2台自动化蔬菜分拣设备,实现了蔬菜分拣环节的自动化。相较于传统依赖眼力、手速的人工分拣,自动化设备能依据预设标准对蔬菜进行高速、精准、无损分选。这不仅将分拣效率提升了数倍,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与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通过标准化分等定级,显著提升了蔬菜的商品一致性、外观品质和内在质量稳定性,为打造优质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品包装,品牌溢价突围。在420平方米的标准化包装车间内,经过严格分拣的优质辣椒,被赋予“麻城辣椒”的统一品牌标识和精美的包装设计。精包装不仅有效保护了产品,更通过视觉冲击力和品牌故事传递,显著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田间工坊作为“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的枢纽,实现了蔬菜从“田头鲜”到标准化“精品货”的华丽转身,让这些优质产品能够快速、无损地直达商超、批发市场、餐饮企业乃至电商平台的消费者手中,真正实现“鲜度直达”。
强基固本 拓宽致富路 构建联农带农新机制
田间工坊不仅是产业枢纽,更是彭店村构建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平台。其“家门口就业”的模式,开辟了“务农不离乡,增收不离家”的新路径。
帮扶就业,激活闲置劳动力。工坊运营紧密结合农时,灵活用工机制(农忙务农,农闲务工)充分契合了农村生产生活节奏。项目优先吸纳村内困难群众、留守妇女、具备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以及有意返乡发展的青年群体,同时也带动更多村民加入蔬菜种植产业。据村委统计,工坊常态化提供就业岗位约20个,有效盘活了村内潜在劳动力资源。
稳定增收,兼顾家庭与生计。对于困难群众和留守妇女而言,工坊就业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经济来源,年均增收可达4万元以上,显著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更重要的是,这种“离土不离乡”的模式,让村民在获得工资性收入的同时,能够兼顾家庭照料、农事管理,有效缓解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实现了“家门口增收,屋檐下尽孝(抚幼)”的社会效益。
融合创新 延伸产业链 开辟乡村发展新空间
彭店村田间工坊的建设运营,是彭店村立足一产、拓展二三产,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多维动能。
强链补链,夯实产业根基。工坊直接服务于本村及周边蔬菜种植户,解决了鲜椒集中上市期的“卖难”和“价低”问题,通过延长产业链(保鲜储存、分拣加工、包装)显著提升了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这极大地稳定了椒农的收益预期,反过来又刺激了农户扩大优质蔬菜种植规模、提升种植管理水平的积极性,形成了“产业升级支撑种植优化,优质原料保障工坊效益”的良性循环,使彭店村蔬菜种植产业的基础更加牢固、结构更加完善、发展前景更加光明。
盘活资源,开辟增收新渠道。工坊的成功运营,不仅盘活了闲置的校舍资源,更盘活了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关键资源。工坊本身及其所代表的现代化农业加工场景,为彭店村发展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研学教育等新业态提供了独特的实体载体。游客可以走进工坊,目睹刚从田里采摘的蔬菜如何在现代化设备下完成华丽蜕变;可以聆听关于蔬菜种植、储存、加工知识的讲解。这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将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地升级为可看、可学的综合性体验地,开辟了产业增值和村民增收的新渠道。(胡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