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张家畈镇地处麻城市东南部,是我市最偏远的山区乡镇,版图面积201.9平方公里,总人口6.03万,原来辖48个行政村,2015年底合并为现有的26个村(其中10个村村居合一)。全镇地形特殊,以山地为主,森林覆盖率87.3%,因此降雨存量大,由于不少村庄建在高山上、山沟和河道旁,洪涝期间易发生次生灾害。今年“6.30”特大洪涝灾害导致张家畈镇境内大范围河堤石岸被冲毁,公路坍塌冲断、桥梁涵洞塌方、山体滑坡塌方,暴雨共造成172户因灾唯一住房全部倒塌,巴河干堤冲毁约5公里,冲垮桥梁9座,冲垮道路84公里,全镇因灾经济损失达3亿元。灾情虽大,无一人伤亡。灾害发生时,张家畈镇党委、政府主动作为,通过对全镇24个水库进行24小时的专人巡查、值守和排险,设立9个临时转移安置点转移2700余名受灾群众,组建26个由国家干部、党员群众和民兵组成的突击队帮助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尽最大可能保障群众安全。
“6.30”特大洪涝灾害发生后,除了大量基础设施亟待恢复和重建外,困难群众住房保障也是镇党委、政府一直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在本次灾后重建工作中,该镇做法是:
一是实地核灾掌握一手资料。为了保证灾后救灾政策落地后公平公正,镇党委、政府未雨绸缪,分两批组织6个专班分别对村级基础设施损毁情况、房屋损毁情况、农田冲毁情况进行调查摸底。该镇还设计出一份包括受灾对象家庭情况、房屋倒塌类型、安置意愿选择在内,且需受灾对象、核查成员、村书记、住点国家干部和包片党委在内的五方签字的唯一住房倒塌情况登记表,对本次因灾唯一住房倒塌的群众逐村逐户走到、看到、问到和签到,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特别是因灾倒房情况,既做到不漏一户,又做到不虚报一户,为当前的分类帮扶安置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干部包保责任上肩。该镇把灾后重建任务层层压实,党委包片、住点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由干部在房屋维修加固、选址重建、原址自建等方面加强指导和引导,强力推进灾后重建。比如,该镇项家畈社区村“两委”针对几户因灾唯一住房全部倒塌但无能力重建房屋的贫困户,自筹费用集中建房让其居住生活,但房屋所有权归社区所有,确保了无房户帮扶责任到位。
三是强化督办抓好落实。11月上旬,该镇组织专班逐村逐户查看因灾倒房户是否在重建,并要求已经重建的要完善“一档六清”(即一户一个档案,清查家庭人口情况、现有住房情况、现有宅基地情况、搬迁意愿情况、脱贫计划情况和包保责任人员情况)档案资料,镇政府自行设计制作了“因灾倒房恢复重建政策告知书”,把重建奖补类型的政策明确送达农户手中;对全家外出没有开工重建的,采取电子邮件、快递的方式送达,放弃重建的,督促户主写出书面承诺,做到政策宣传不漏一户。比如,之前承诺并签署协议打算重建的3户,在了解到政策后,结合自身实际,放弃了选址重建,选择了投亲靠友。
四是解难积极主动。灾后重建的最大难题是重建资金。全镇上下不是坐等和伸手,而是主动作为,积极想办法。7月9日,武警水电部队20余名官兵进驻张家畈镇,用半个月的时间修复了巴河河堤;7月10日,镇政府组织捐赠仪式,共募集灾后重建资金104万元;8月4日,积极争取湖北中天六建集团出资50余万元援建袁家冲大桥破土动工,该漫水桥现已完工;8月底,夏氏兄弟认捐的牌楼河通村桥梁动工,等等。
截至11月18日,172户倒房户中已有134户开工建设,101户已竣工。(娄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