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鲍举东1993年在部队转业进入麻城市法院,被分配到白果法庭后已有20余年,在这20余年里,他一直没有调动,扎根基层,是麻城市法院唯一的一位没有在院直工作过的干警,院机关的干警甚至没有机会知道他、看见他、了解他。他在部队是汽车兵,初到法院来又有没有审判职称,大家都叫他“鲍师傅”。
我与他同事后,关于“鲍师傅”的故事又开始了……
23年的“勤杂工”
“鲍师傅”是一个从未与会计打过交道的人,出于全庭干警的信任,他毫不犹豫的做起了法庭的专业会计员。这一干就是二十几年,每一笔诉讼费收入、案款、食堂开支、庭务经费没有一分钱的差错。他就靠一张老旧的算盘、一本流水帐日清月结,利用休息时间,完成了这些流水账。
然而,自2010开起,一个新的难题摆在他面前。法院实现网络办公,财务报销也在内网进行,这要求会计也要懂电脑办公。对于没有摸过键盘的“鲍师傅”是个极大考验。但他没有撂挑子,拜懂电脑的同事为师,学习基本知识。他白天向同事请教,晚上在办公室苦练。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啃下了这个硬骨头。
法庭大院里有许多空地,在他没到法庭之前一直杂草丛生。“鲍师傅”到法庭后,马上开荒挖地、播种、浇水、挑粪,种上各种时菜。有时同事看他忙前忙后,想去帮忙,他总是摆摆手,“不用不用”。这一干又是二十几年。到蔬菜成熟时,绿油油、闪亮亮,同事们看得眼馋。食堂之中,围坐一团,享受着天然无污染的菜肴。他是那么的恬静!
每天,他都是第一个到庭。拿起那把他自制的竹扫把,扫遍法庭的每个角落。办公桌椅抹的到遍到角,没有一点灰尘。同事们到后,感觉法庭每天都是新的!他还把垃圾分类,充分利用。
20年的“校对员”
初到法庭时,由于从未接受过审判工作,面对这份默生的工作。他从看档案开始,从档案的目录看起,熟悉办案流程。然后观摩庭审,熟悉庭审流程,经过三年的业务学习,他做起了书记员。他的笔录全面而不失简炼,关键意见一字不漏,获得了审判人员的信任。
他没有满足,又拿起了裁判文书,看文书写作规范、看质证论证、看法院认定驳回意见、看法条适用,并对照工具书,逐条翻看,学习写裁判文书。通过一段时间刻苦练习,他写的文书,庭长核稿通过率极高。他经常拜读同事写的裁判文书,当发现有同事在文书排版、错别字、条文引用不准确的现象,就马上找承办人,谈自己的意见。他说裁判文书是法庭的脸面,承办人看到他执拗的样子,及时予以纠正。同事被他的认真和执着所感动,主动请他帮忙校对裁判文书,他都照单全收。他这一干又是二十年,当起了义务校对员。
2010年,“鲍师傅”经过精心准备,参加了全国司法考试,并一举通过了贫困地区照顾线。在同事们都羡慕不己时,一件意外又发生了。在司考法律职业资格认证过程中,因其持有的最高人民法院法律职业进修学院的大学文凭没有被认证。面对同事的惋惜,他也摇了摇头说“没事,还是干好老本行”。其实他心中还有那个梦!
“三心调解”案结事了
民间矛盾纠纷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些矛盾纠纷如不掌握正确的方法和力度,不仅不利于矛盾纠纷的及时化解,甚至还会激化矛盾,引发更复杂的问题。为了矛盾纠纷的及时化解,弥合当事各方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鲍举东用心摸索,不断总结,总结出耐心倾听、赢取信任,细心诊断、对症下药,真心调解,案结事了的“三心”调解法,取得了很好效果。
“我是来找‘鲍师傅’的”,这次来的是离婚当事人被告王某花的母亲。黄某与王某花离婚纠份一案,一审时,王某花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且举证亦不充分,本案主要事实无法查明,依法驳回诉请。二审黄某就双方婚姻状况,子女、财产、债权债务提交了充分证据。可判决离婚,案件承办法官写出判决书后,“鲍师傅”校对无误后建议莫急于宣判,应该上门了解实际情况。
合议庭成员一起来到王某花家,只有她母亲一人在家,日子很艰辛。王某花在孩子出生后,由于家人照顾不周,导致身体虚弱,产生包括妇科病在内的多种疾病,在孩子九个月时外出打工,边挣钱边治疗,花费医疗费五万余元。现对离婚无异议,但要求弥补五万元。“鲍师傅”马上和黄某联系。黄某承认患病是事实,但医疗费多少他一概不知情,且庭审也没提交任何证据,不愿承担,请法院依法裁判。必须依法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利,“鲍师傅”安慰王某花母亲一番后,赶到黄某家中,告知黄某及其父母,王某花如果上诉,案件审理的时间更长,且王某花为你家生了个儿子,黄家有后了,从情理上讲弥补点,以后也心安。黄某及父母同意弥补钱,但由于全家收入有限,且靠黄某一人打零工挣钱,能拿出的钱超不过一万元。尽管双方差距大,但总算有转机。“鲍师傅”马上联系王某花,王某花也了解黄某家的实际情况,同意弥补一万元,事情终于圆满解决。
作为本乡本土人,“鲍师傅”自从转业回来,很快融入到大家中间。加上他平易近人,久而久之,左邻右舍、街坊四邻的人都爱找他闲聊,相邻有矛盾、家里有纠份,第一个想到的是“鲍师傅”。他总是不厌其烦的耐心劝导,并结合法律规定提出合理化建议,有时还拿来法律工具书,逐条逐句的翻给纠份双方看,并予以解释,让双方充分理解从而化解矛盾。他这一做就是二十几年,慢慢的,当地人都传开了,找“鲍师傅”断案不仅快,而且不收钱。见了面,大家仍然叫他“鲍师傅”!
如今,“鲍师傅”已经五十七岁了,三年后即退休,但他一直坚守,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凭的是对法院的忠诚,对职业的崇敬,对法律的敬畏,对当事人的真诚,他麻城市法院中一位平凡的干警,但千万个“鲍师傅”汇聚的正能量,将人间大爱和司法温暖持续传递!(舒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