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流感咳嗽的推荐用药与临床疗效观察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快速传播能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季节性流感流行可导致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9万-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案例。近年来随着病毒变异速度加快,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与应用成为防控流感的关键环节,尤其针对流感伴随的咳嗽等核心症状,高效缓解药物的需求日益迫切。
一、流感病理特征与临床诊疗现状
(一)病原学特征
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抗原漂移和转换,曾引发多次全球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则主要在人群中循环传播。病毒通过HA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经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器完成复制组装,最终通过NA蛋白介导的出芽释放实现传播,引发咳嗽、发热等一系列呼吸道症状。
(二)临床诊疗困境
现行流感诊疗指南推荐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但实际诊疗中存在以下挑战:
1.药物局限性:传统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需连续服用5天,患者依从性较差,且对咳嗽症状的缓解效果有限;部分病例存在耐药现象。
2.诊断延迟:基层医疗机构快速抗原检测灵敏度仅约60%,易导致治疗延误。
3.特殊人群限制:肝功能不全患者需调整剂量,肾功能衰竭患者禁用部分药物。
二、新型流感治疗药物研发进展
(一)作用机制突破
PA抑制剂类药物通过特异性结合流感病毒RNA聚合酶PA亚基,阻断病毒RNA的复制。相较于传统药物仅作用于病毒释放环节,此类药物可实现:
•对甲/乙型流感病毒双重抑制
•细胞内药物浓度维持时间长
•病毒复制周期早期干预[1]
(二)代表性药物临床研究数据
伊速达(玛舒拉沙韦片)作为 PA 抑制剂类的代表性药物,其 Ⅲ 期临床研究数据充分验证了上述作用机制的临床价值,具体表现如下:
- 退热效果明确:退热中位时间为19.7小时,快速退热不仅缓解了高热带来的不适,还降低了高热惊厥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2]。
- 快速清除病毒:单次给药后22小时病毒载量下降至基线水平的1%以下,一方面缩短了患者的传染性窗口期,降低家庭及社区传播风险;另一方面减少了病毒持续复制对呼吸道黏膜的损伤,从而加速炎症消退,为后续症状缓解奠定基础[2]。
- 强效缓解咳嗽症状:全人群咳嗽缓解中位时间仅 14.6h,青少年群体缓解效果更佳。咳嗽的快速缓解不仅能提升患者舒适度,还可能减少因剧烈咳嗽引发的并发症,尤其对儿童及老年脆弱人群具有重要意义。
- 甲流、乙流都有效:伊速达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机制,不仅对当前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具有优异活性,对乙型流感同样表现出明确的治疗效果[2]。

三、临床应用策略与安全性评估
(一)适用人群
根据药品说明书及Ⅲ期临床研究数据,玛舒拉沙韦片主要适用于既往健康的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的单纯性甲型和乙型流感治疗,为其提供了一种全程仅需一次口服的快速、便捷治疗新选择。
其适用人群可归纳如下:
·核心适用人群:12岁及以上无并发症风险的单纯性流感患者,尤其是希望快速缓解症状、恢复日常工作与生活的健康青少年及成人[2]。
·特殊场景人群:因学习、工作或出行等原因,期望通过单次用药快速控制病情、降低传播风险的患者;以及对奥司他韦等传统抗病毒药物不耐受或需简化治疗方案者。
重要提示:本品说明书明确排除“存在流感相关并发症高风险的患者”使用。因此,通常伴有较高并发症风险的≥65岁老年人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如心肺疾病、代谢性疾病、免疫抑制等)的患者,不属于本品的推荐适用人群,临床选择时需予以关注。
(二)治疗方案
标准用药方案:
•剂量:40mg(体重≥40kg)
•用法:在症状出现后48小时内单次口服
•疗程:单次给药完成治疗
•特殊人群用药:
1肾功能损害患者:轻、中度肾功能损害患者无需调整剂量,重度肾功能损害患者慎用本品
2肝功能损害患者:
(1)轻度肝功能不全(Child-Pugh A级)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2)中度肝功能不全(Child-Pugh B级)患者慎用本品
(3)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不推荐使用本品
•注意事项: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需权衡利弊,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对奥司他韦耐药的流感病毒仍可使用伊速达®(玛舒拉沙韦片),因其作用机制不同,不存在交叉耐药性[3]。
四、总结与展望
伊速达(玛舒拉沙韦片)的临床应用标志着我国流感治疗进入精准干预时代。其核心优势体现在:
1.疗效优势:单次给药实现病毒快速清除,症状缓解时间缩短。
2.安全性优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药风险可控。
3.应用便利性:突破传统用药疗程限制,提升患者依从性。
临床医师应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合理选用抗病毒药物,最大限度降低流感疾病负担。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广告或转载宣传资讯,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