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谷雨时节,我们来到茶乡——龟山茶场。
一入境内,茶乡茶韵便扑面而来。远山近村绿荫如黛,山上的杜鹃花灿烂如锦。远处山峦,近处河畈,全是绿绿葱葱的茶树,象铺上绿色的地毯,一行行、一垄垄、行次分明,棵棵茶树高矮一致,行行茶棚宽窄齐整,犹经高超的裁剪师裁剪过一般。
茶场场长鲍在祥热情接待我们。还未能稍事休息,鲍场长就兴致勃勃地介绍起来:“今年我们请来专家当顾问,推出新产品‘龟山岩绿王’,它是龟山岩绿的精品,买价每斤888元,已供不应求。我们每年要产销龟山岩绿茶60万斤。”紧接着,鲍场长又将岩绿王的生长、采摘、制作、讲得栩栩如生。
“龟山岩绿王”的摘采得之不易。必须由未婚的姑娘来完成,采摘前,姑娘们先将手洗干净,在海拔900米环山山坳中采摘。采摘时必须小心轻柔地摘下叶片,摘一片要马上放入茶篮,据说一个熟练的采茶姑娘,每天最多只能采摘嫩芽十二两,故极为珍贵,之所以才称得上珍品中的绝品。再加上采摘的辛苦,还没有成茶就已先让采茶女姑娘付出了几多辛苦。
岩绿茶的采制,春季分四次,品质因采摘鲜叶的早晚而定,以早为贵。惊蛰初过,是茶农采制首批春茶的最佳时机,至清明前采头茶,称为“明前茶”。而过了清明后采摘的茶叶就大不如“明前茶”那么珍贵了。谷雨前采摘的二春茶称“雨前茶“,量比较多,已有一叶一芽,茶芽稍长;立夏之前采三春茶,茶芽旁有附叶两瓣。两叶一芽;四春茶则在三春茶后一个月开始采摘,这时茶已成片,并附带有茶梗。
龟山岩绿茶的生长得力于独特的自然条件。这里日照时间短,昼夜温差大,海拔高、云雾多,雨量充沛调和,加上岩石风化后的黑色土壤的自然肥,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是我国少有的宜茶之地。
跟随着鲍场长的脚步,从茶园来到新装修的炒茶房。展现在眼前的是热气腾腾的场面,地上均匀铺放着摊凉的鲜叶。靠墙垒着一溜儿钭置炒锅。炒茶师傅告诉我们:“炒茶基本工艺流程分杀青、揉捻、干燥3个步骤,细分为炒青锅、回潮、分筛、挥锅、筛分整理、去黄叶的茶末、收灰贮存等数道工序。”接着,只见炒茶师傅把“摊凉”的鲜叶,放入被木柴烧得滚烫的炒锅,用双手向着同一个方向不停的翻动。待青叶变软,并发生“啪啪”的爆响声后,转入温度较低的另一炒锅,又用双手在锅内不停地转动。当叶面互不相粘时,由虎口处迅速甩出,使其从锅上滚落锅底。到茶叶卷成条状后,出锅均匀摊放于竹编烘篮里,放于炭火上初烘,然后摊凉、复烘。最后,拣去杂质及未形成的叶片。大约30分钟时间,经过这些工序做成的岩绿王,茶条紧缩,光圆细直,色泽清翠,白毫显现,香气清高。整个过程全凭经验丰富者手工操作,掌握不住火候、温度和炒制技巧,就产不出精品“龟山岩绿王”。观看了炒茶师傅的现场制作,我们真为岩绿王的精工细作惊叹不已。
茶乡人不仅精于做茶,也非常喜欢喝茶,并且讲究茶礼。在休息室,我们看到茶姑拿出一盒包装精制的“龟山岩绿王”先让我们观茶形、看茶色、闻茶香。再往透明的玻璃杯放入一撮茶叶,用提来一壶滚烫的开水,冲上小半杯,稍停,倒去微尘和浮沫,谓之“洗茶”。再重注新水,只见茶叶随着水花在杯中上下翻滚。杯中水一平静,茶叶便迅速沉入杯底,舒展开来。若是芽头,则如雀舌重叠;若是一芽一叶,则似旗枪汇聚。汤色也由淡绿变浓,泛着微黄,透明清亮。茶姑双手捧杯献上,接过杯子,一股特有的茶香随着淡淡的白雾扑入鼻中,润入肺腑……这时,鲍场长风趣幽默地讲:“好茶还得用活水煮。”“刚才茶姑为你们沏的茶就是用的龟山山间泉水,你们可要好好品尝啰!”我们双手端起茶杯,轻轻一嗅,茶未入口就已经被茶香所陶醉……
麻城龟山岩绿茶早在唐宋时期就形成规模生产,成为名茶佳品。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有:“麻城岁卖茶二十八万斤”的产销记录。唐代陆羽《茶经》也对龟山云雾茶作过很高评价,当时,作为贡品盛名于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龟山岩绿被列为“湖北省四大名茶”之一,并送香港展出,七十年代带到美国俄罗斯展销,均获好评。近二十年来,“龟山岩绿”在全国绿茶评比中多次获奖。谈起下一步的计划,场长鲍在祥充满自信地说:“我们要把龟山岩绿王作为品牌来经营,明年的目标是进入国际茶叶市场,并力争获得国际性的奖项。
靠山吃山经营山,种养制茶研究茶,进一步扩大茶园规模,延伸茶叶产业链条,依靠茶叶脱贫致富奔小康——这就是市场大潮中龟茶人探索出的一条特色之路。他们有决心、有能力要在这块“昔日游击地”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要让茶叶在茶乡人追求幸福的征途上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