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创作需要灵感,创作来源于灵感。创作、创新来自于灵感的启迪,来自于对灵感的挖掘。所以说,灵感是铸就人生辉煌的“导火索”和“奠基石”。?
灵感不是天生的,不是容易得到的,更不是想有就有的。它是大脑所拥有的一种神奇思维方式,是“思维宇宙”中的“闪电迅雷”,往往在创作者处于思维高度专注状态时迸发,使大脑像接通电流的灯泡一样迅即放射出璀璨的智慧之光。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不断获得这种灵感,因而工作创新,成就非凡。而有的人,却长期求之不得,因而怀疑自己的智力,认为“天生就比别人笨,根本就没有灵感。这是一种十分错误而危险的认识。哲学家认为:上天给予人的出身地位虽然不同,但智力和潜力是相同的,痛苦和欢乐的机会是均等的。生活之所以有差别,关键是有人努力了,有人没努力,有人付出得多有人付出得少,有人会努力事半功倍,有人不会努力功半事倍。阳光不会偏爱某一朵鲜花,灵感也不是哪一个人的“专利”,只要我们不断学习思索达到一定境界,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这一甜美的果实。?灵感,是知识、信息、经验教训,想象等各种要素在大脑中的综合反映,经历了一个由量变到质的必然过程。所以学习积累知识,既不能好高鹜远,也不能希求“立竿见影”,必须脚踏实地。要改变“坐不热凳子,耐不住性子,入不了脑子”的不良习惯,变“毕业”为“毕业”学习,并要立足个人成长进步学,长远发展需要学。通过深入持久,锲而不舍的学习,实现从“零散学”向“系统学”转化,从“一般学习掌握”向“抓住重点深钻细研”转化。
只有这样,才能越学越想学,越想学越有收获。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伊曼在《计算机和人脑》一书中指出:人的大脑不仅是知识的存储器,更是激活知识和信息、进行知识创新的“反应场”。这就提示我们,仅刻苦学习积累丰厚知识是不够的,必须想办法“激活知识,才能使知识变成智慧和能力。伟人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饭可一日不吃,觉可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但他不死读书,读死书,坚持从人世间大家所关心的,所疑惑的问题,结合所读之书进行思考。因而成为举世敬仰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而我们有时却勤于用眼,疏于用脑。注重贪婪地阅读林林总总的书籍,却不注意“消化”使其变为喂养自己灵魂的养料,终其一生,工作无明显业绩。因此,在学习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就要刻苦思索,勇于实践,通过思索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指导实践,通过实践使所学知识得到求证和完善深化思考,做到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另外,就是要努力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进取的光明心境,这是获取灵感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长期呆板又毫地进展地学习和思考同一个问题,最易陷入自我封闭的思维怪圈,形成恶性循环。因而要时时反思和警醒自己,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贝多芬认为,优雅的音乐是创新思维的神奇“催化剂”。他说音乐使大脑的思维环境得到纯洁和净化,使心灵获得慰藉和鼓舞,使想象充满激情和活力。实践充分证明,不仅音乐,而且读报、散步等都能使人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跨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地。?
灵感似闪电,稍纵即逝。所以要想抓住灵感,充分发挥灵感的巨大作用,就必须要具备吃苦精神,具备“不搞出成果不罢休”的顽强毅力。当灵感闪现时,无论是在酷暑还是在严寒,也不论是在就餐还是在温暖的被窝之中,都必须丢开一切立即将灵感记录下来,并迅速集中精力继续思索灵感展开、深化、直至其发挥最大效应,取得最佳的成果。达尔文从萌发著作《物种起源》到创作成功,整整经过17年不懈奋斗。革命导师马克思创作《资本论》,也整整用了40年时间,可以说花费了毕生的心血。所以说毅力对灵感而言,就像空气和阳光一样不可缺少。否则,一切灵感都只能是昙花一现。?
灵感,人人羡慕,个个渴求。灵感,犹如回声,只有播种才能收获。灵感,因学习而迸发,因实践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