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乱世出英雄。
短短37年的民国是民不聊生战火纷飞的乱世,自然造就了一批批解救民族于危难之中的仁人志士。然而,在这荒唐纷乱的民国时代也培养出一个个独特出众之女子。
那是那个时代才有的一种味道,传统熏陶出来的馨香仍在她们身上漫延,现代吹送的疾风暴雨冲刷了沉闷腐朽,进而带来了空山新雨后的清新与通透。
于是,这个时代的女子复古又时尚、典雅又奔放。东方的内核、西方的外延在她们身上完美结合并呈现,望而有一种怀古之情愁也有一种洋派之作风。
民国女子有一种恰到好处的美,这种美是内外结合的美,美在神韵。
爱美是女子的天性,妆容、发型、服饰、配件……每一个小细节都不可马虎。外型上,民国女子们也自是不忽视的。然而装扮总是与身份地位相符,各有各的特色。
女学生多是上衣下裙,衣为素色棉布衫袄,裙为黑色不带纹绣,脚着白袜布鞋或黑皮鞋,周身放弃簪、钗、耳环、戒指等首饰,以素淡取胜,简洁大方,再加上齐耳短发衬托出女学生清雅的气质。
职业妇女或名媛闺秀们的着装以旗袍为主,土布、棉布、绸缎、阴丹士林布等是常见的面料。旗袍花色多样,素色、大花、碎花、格子、圆点……简洁得体的设计与裁剪勾勒出东方女性玲珑匀称的身体曲线,配上高跟鞋或波浪头发或各类发髻,彰显出民国女子们优雅俊美的气质。
那个时代的化妆品没有如今这么复杂,黛、脂、粉就是主要的化妆品,没有眼线液、没有美瞳、没有假睫毛……多数女性的妆容都是雅致的。略施粉黛,淡扫峨眉,轻点朱唇,只是作为点缀,绝不面目全非。
外在美只是形式,真正的美是举手投足间的流露,眼波流转、颦眉微蹙、丹唇轻启、莞尔一笑……像徐志摩诗中写的那样:“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而这些都是内在文化之沉淀。
那个时代的中国开始放眼看世界,但封建礼教仍是维系社会运行的主要纲法,凡是还是都讲规矩的,有家教的女子的言行举止自然也不能恣意轻浮,言谈举止都要求有度。有条件送女儿读书的家庭的目的并不在于望女成凤,女儿家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修养,这与现代女子为应付考试、应付论文、应付文凭,为了活着、为了生存而读书是截然不同的等级与层次。
时常会羡慕杨绛、冰心、林徽因这些人的读书环境,书香的家世、温和的老师、宽容的体制、自由的思考、严谨的学风……幼时淫浸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初长成,既赴国外接受其他国家的养分和元素,于是有着不一样的视界与情怀,在精神上有着洁净挺拔之风格。那是一个教育未能普及,但是水平却非常高的时代,也只有那种半中半洋、洋华混杂的时代,才能哺育出来那样的文雅女子。
特殊的文化造就特殊的性格与思想。在古典文化中成长,从传统家庭开始走向社会舞台的民国女子身上仍保留了中国传统女性各种优秀美德,坚韧、宽容、勤劳、温婉、细腻……同时也在走向经济独立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份自我与独立,在事业成长的道路上拥有一份坚持与追求。她们不温不火、不紧不慢、不疾不徐、不卑不亢,一点一滴就慢慢把自己的家庭与事业融合,不会像传统女子那样寄居附生、地位卑微,也不像现代女性火急火燎、顾此失彼。
在这样的和谐氛围下,许多民国女子都有一份琴瑟和谐鸾凤和鸣的美满姻缘,“梁上君子,林下美人”、钱钟书与杨绛、宋美龄与蒋介石、林海音与夏承楹……伉俪情深、夫唱妇随,各自都在各自领域大放阙彩。悲情女子也有,张爱玲、萧红、庐隐、石评梅……虽然都太过敏感细腻,少了一份超脱,却也轰轰烈烈过一番,在天空中如烟花般绚丽绽放过。
于是,每当想到民国女子,便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对焦仲卿说的“妾当如苇草”、“苇草韧如丝”两句。是的,在布满历史灰尘的厚实幕闱的隔离下,一直隐忍的生活在世界后台的中国女性,在民国这样一个荒乱的时期,静悄悄的走向前台,用她们的柔韧、美丽、聪慧为一个时代划上一个句号,为另一个时代开启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