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最近,安徽省政法委为一名县公安局长特批了2万元的困难补助金,这笔补助金是由省公安厅出面申请的。据了解,这位局长为了给妻子和母亲筹集巨额医疗费,不仅卖掉了房子,而且举债30多万元。不过一般人都会有所怀疑:当局长的竟会穷到需要困难补助,到底是真是假?为了探明实情,记者日前与这位局长取得联系并要求采访,但该局长的答复是“只交流、不采访、不报道”。(据8月14日《新安晚报》)
现在,《新安晚报》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仍出台了,但按照该局长的要求,其大名不得不隐去。像这样,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闻也就失去了一个基本的要素,那么,我们对于该局长是否真的贫困这一疑问不是更强烈了吗?
“有人不相信公安局长会负债,是因为他觉得公安局长应该还有更多的‘隐性收入’。在有些人看来,县公安局长是一个很有实权也应该很能赚钱的位子,局长靠工资生活似乎不合‘常理’……”这位局长所道出的这些或许正是他的顾虑。
的确如此,哪怕报道说这位局长存在着诸多实际困难,但人们仍很难相信这位局长真的贫困,仍很难相信这位局长真的需要这一笔困难补助金;哪怕这位局长声称他的“清廉”并不是故意作秀,但人们仍有理由怀疑局长的“清廉”。因为,迄今为止,人们无从找到这位局长清廉的根据(要知道,报道中的“事实”是一个无名无姓、无从考证者所说出来的)。人们怎么可能没有疑问:是不是假清廉真腐败?是不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其贫困补助金该得吗?
据说,这位局长为“社会舆情对领导干部的这种误解”而“深感不安”。那么,局长为什么不坦然正视种种“误解”、 “怀疑”,为什么就不想办法自证清白、自证清廉、自证贫困呢?倘若真的是清白,真的是清廉,真的是贫困,真的是困难补助金受之无愧,还有什么遮遮掩掩的呢?记者的采访,媒体的报道正是消除人们种种不实猜测的好机会,为什么还“犹抱琵琶半遮面”呢?
同时,省公安厅作为政府机构,作为为该局长提出困难补助申请的单位,作为该局长的上级,在提出申请前一定对“贫困局长”的有关情况有所掌握,其有责任在第一时间告诉人们事情的真相。在人们可能产生种种疑惑的情况下,为何不拿出有说服力的事实公之于众呢?
还有,局长的所在单位能否面对公众,面向媒体摆出事实?
最后,让这些都能在阳光下接受公众的考证,让一个“真实”的局长大白于天下,若相关事实属实,这样不正推出了一个清廉局长的先进典型?
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