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在中国当代文学原野上狂奔的群马中,散文诗似乎是一匹营养不良、发育不全而跚跚后行的瘦马 ,特别是相对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流派的现代诗歌和近几年来炙手可热的中长篇小说、网络原创小说及目下似乎已泛滥成灾的小女人散文来说,更显孱弱。在大别山那峰峦起伏的群山中,有一座人杰地灵的惠兰山,惠兰山的隽永和灵秀给了生长于斯的散文诗人罗登求不尽的灵感和诗情,使他驾驭着散文诗这匹“瘦马”,在文字的崇山峻岭之中纵横驰骋,在他的身后那片芬芳的泥土上留下了一串串美丽的“马蹄印”,这些坚实的脚印,把我们引进了罗登求苦心经营多年的艺术世界。
在罗登求的散文诗世界中,最能触发他情海决堤的常常是大别山那片神奇而又美丽的土地及这片土地上承载的光荣革命历史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如他的《深入土地》、《栗乡情思》、《乡戏》、《观花灯》、《舞龙灯》、《扭秧歌》等篇章,都是基于这种乡土情愫的冲腾下脱娩而出的。在这些散文诗章中,或有拳拳的乡情似一阵清新、醉人的春风迎面扑来,或有沉重的历史沧桑感与你的灵魂对接,或有关于生命的源本图腾的解析,诗作以地域界属极为明显的独特历史和现实生活相交作用,展示了大别山丰富多采的人文景观。诗人自觉地将其心灵律动与自然的节奏交叠在一起,构建了一种接近自然的完美、和谐的艺术能指。并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能从他那如歌的行板中窥探出一种深刻的民族生存观念。
感性与理性水乳交融,是罗登求散文诗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如在《听雁》、《睫毛底下》、《踏雪》等生活哲理的光芒四射的文字里,诗人始终坚持着诗性准则,以抒情为观照方式,以物阐道,让情终于理,并最终优美而又准确地抵达抒情的本质。作者通过这种艺术曲笔,将自己的理想按照他所理解的美学法则进行排列和定型,并形成一个理想化的新秩序,创造出一种高于哲学和诗歌艺术的审美空间。从语言和美学品质及致力于达到的某种结构的平衡而言,罗登求的这类散文诗与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某些说理绝句是一脉相承的。
爱情是生命中永恒而又常新的主题,年届不惑的罗登求也没有放弃对爱情的美好感受和讴歌。在清淡的生活中,他不时唱出一曲爱的短歌。也许正是唯其生活清淡,才越显出他充沛的感情素质,他的爱情散文诗中才更多了一份深刻而又真挚的情愫。在《相恋无垠》、《踏浪而归》等诗中,诗人以独特的情爱体验, 将爱恋之初的缠绵、欢愉和痛苦,化成一股股含蓄瑰丽而又情韵四溢的感染力,也许,这是一个诗人才有文化底蕴和情感性灵。
作为一名在讲台上默默耕耘了20多年的散文诗人,罗登求也常常将自己清贫的粉笔生涯诉诸笔端,这就是他写得较少但也有涉猎的行业性较强的散文诗板块,如《希翼》、《推开这扇门》、《讲到生动处》等。在罗登求的行业诗中,他没有落入俗套地对行业领域里的人、事、物进行空洞的牵强的歌功颂德,仿佛一个站在滔滔汩汩的生活之流中的智者,以他独特的诗歌感受力,从容地捕捉住某个瞬间的灵感,将主体对客体的感性认识神采奕奕地转化为舒展自如的语言。
罗登求的散文诗是冷竣的雪山,凝练,灵秀,优美,深刻,纯情,是他作品的主要品格。情至文生,文至情动。在解读罗登求的散文诗时,我们的快感受到了空前的尊重,一种强烈的诗美愉悦感受时不时地从他奇峰突起的情海波涛中跃然而出。在他的散文诗中,贯用散文的语言,营造出诗的意境;反之,又通常将诗的表现性巧妙地嫁接在散文的描述性上(如细节的运用)。
以大量的意象群来强调抒情性,是罗登求独创的散文诗创作技巧。如在《切近泥土》这首散文诗中,至少使用了15个以上的意象,这些以土地为中心/总体意象而高度浓缩的特定意象,既是一种覆盖大别山民风民俗的文化背景,又是一种通过意象来加强抒情张力的妙笔,还是一种增加视觉效应的审美技巧,同时也是长期农村生活在诗人心灵上留下的“图象”仪式。我不知道罗登求为什么在表达诗美体验和人生感悟时,对“土地”这一意象有如此强烈而又深刻的偏爱,也许土地这一典型意象最能表现出他的性格特征和美学理想,抑或这一意象最能体现出他独特的创造才能,或者两者都兼而有之。
我不知道罗登求是否关注过鲁迅的名篇《过客》,大师的这首散文诗借鉴了戏剧的形式和手法。在以后的散文诗创作中,罗登求是不是也可以向杂文、戏剧,甚至雕塑、油画、水彩、音乐、影视等艺术姊妹学习和借鉴点什么呢?拒绝重复自己,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字驾驭习惯和风格,在散文诗中试着使用一些语言的暴力,我们看到的,又将是怎样一个艺术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