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麻城文学 > 正文

杜牧杏花村辨析

来源:麻城新闻网 | 2015-07-24

  每当清明时节,每当杏花初绽或盛开的季节,人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起杜牧的《清明》诗,正因为这首诗才使“杏花村”名满天下。现在全国名曰“杏花村”的地方有20多个,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处,一是山西汾阳的杏花村,二是安徽池州的杏花村,三是湖北麻城的杏花村。
  一、对山西汾阳杏花村的三点质疑
  由于杜牧《清明》诗没有编年,造成人们对杏花村争先恐后的考证,如果有编年,结合诗人生平经历,就很容易得出结论了。为此,要弄清《清明》诗发生地,只有从诗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探讨。然而,到底谁是杜牧笔下的杏花村呢?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清明时节雨纷纷不符合山西气候。山西地处我国北方,常年干旱少雨,更不用说清明时节了。杜牧笔下清明时节的那幅南方雨景,似乎与汾阳的清明不相干。这一观点现已被广泛认同。
  2、杜牧生平研究表明其一生未到过山西。杜牧的研究专家缪钺先生遍考杜牧的生平资料,没有他到过山西的文字记载。唯一的举证《并州道中》是这样写的:“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戍楼春带雪,边角暮吹云。”杜牧即使到过山西,那么也是春天下雪的时候去的,与清明时节雨纷纷是不相吻合的。
  3、汾阳史料没有对杏花村的任何记载。据考证,乾隆年间的《汾阳县志》查无杏花村,在“艺文”卷中,收录古人诗作颇多,但无唐、宋、元、明、清等历代诗人吟咏汾阳杏花村的诗篇,更无记游之类的文章。
 
  二、安徽池州杏花村的不足
  在山西汾阳杏花村的一片质疑声中,于是人们逐步对安徽池州杏花村有了大致的认同。主要是三个因素:一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季节吻合;二是杜牧在池州任过刺史,在生平上不存在任何疑问;三是池州盛产黄公酒垆,与诗中情景相似;四是池州府志等史料有记载。在“辞海”中“杏花村”一词也明确的说是指此地,可见池州杏花村的影响力了。尽管如此,池州杏花村也有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1、与杜牧的心境不合。《清明》诗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公元842年即会昌二年,杜牧因遭宰相李德裕排挤,由京城比部员外郎(从六品下)外放黄州刺史(正四品下),黄州在唐时乃蛮荒之地,到“户不满两万,税钱财三万贯”的小州任刺史,而他的堂兄杜悰已经做到淮南节度使,身居相位。因此,其悲愤和沮丧的心情可想而知,过歧亭到黄州,怎能不断魂。公元844年九月杜牧从黄州刺史调任池州刺史,池州濒临长江,经济发达,此次是接替老朋友李方玄之职,是平调。而且这次李方玄将小女许给杜牧的大儿子,杜牧第一次去池州的心情应该是兴奋而迫切的。有诗人证:杜牧的《祭故处州李使君文》中说:“一函每发,沉忧并忘。幸会交代,沿楫若飞。江山九月,纵酒十日。”
  2、时间上存在疑点。杜牧到黄州上任是会昌二年农历二、三月间,正是清明时节。到池州是会昌四年九月,而且走的是水路,因为黄州、池州都靠长江,水路为最短距离。从头年九月到第二年清明有半年之久,而且池州杏花村就在池州府边上一里路,作为嗜酒如命的杜牧能不知脚下的产酒地就在附近杏花村吗?还需要问路于牧童吗?
  3、与杜牧诗中的意境不合。麻城杏花村在歧亭镇北三公里处,位于光黄古道旁,而且明嘉靖二十年《池州府志》记载“杏花村在城西里许”。根据诗中提供信息,牧童遥指杏花村应在不近不远的位置。太远了看不到,太近了达不到艺术效果。而歧亭杏花村正是不近不远处。

  三、池州杏花村对麻城的两点质疑
  笔者前不久刚去过池州杏花村。他们起步早,开发好,已成为国家3A级风景区,也知道麻城正在挖掘杏花村这一人文历史资源,对此他们提出了两点质疑:
  1、杜牧是否到过歧亭。歧亭之名源于宋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当时的歧亭不仅是麻城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且其作为县治的历史要比隋开皇十八年建立的麻城县早160年。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要道,光(州)黄(州)古道纵贯其中。战争年代,是拉锯战的重灾区。和平年代,作为南北驿道上的重要馆驿,更是过往官员和文人骚客休憩吟咏之所在。杜牧到黄州赴任是没有水路可走的,他自己在《题齐安城楼》中说:“不用凭阑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这是一首思乡诗,齐安即黄州。古代的长亭是三十里为一亭,那么七十五长亭就是现在的二千二百五十里,正是西安到黄州的陆路距离,说明杜牧走的是陆路,而走陆路,光黄古道是河南到黄州的最佳捷径,又是官道,走光黄古道必过歧亭,想他一路出潼关,经洛阳渡淮河,越大别山到达歧亭时,已是离家二千余华里。正遇清明时节,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好不容易到了一个可以歇脚的集镇,当牧童告诉他前面的杏花村可以饮酒时,他是多么高兴啊!而且苏东坡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走的也是这条路。
此外,《黄陂县志》记载,杜牧在黄州期间上过木兰山,有《题木兰庙》诗为证:“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杜牧从黄州到木兰山,麻城歧亭杏花村是必经之路。
  2、歧亭杏花村是否有酒。在农耕年代,没酒的地方恐怕没有。因为流畅不便,人们不可能像今天这样随时能喝到各地的酒,只能喝自己酿制的酒。歧亭为光黄古道旁重要的驿站,来往官员客商多,不可能没有酒家。苏东坡与陈季常重逢后,四到歧亭饮酒,有诗为证。《歧亭五首之一》诗曰:“知我犯寒来,呼酒意颇急。”《歧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野店初尝竹叶酒,江云欲落豆秸灰。”《歧亭五首之三》:“为我取黄封,亲拆官泥赤。”《歧亭五首之四》:“酸酒如齑汤,甜酒如蜜汁。三年黄州城,饮酒但饮湿。”数年后,北宋词人谢无逸的《江城子》:“杏花村馆酒旗风”;清朝一代廉吏于成龙《无酒》:“一夜一壶酒,床头已无钱。强欲禁酤我,通宵竟无眠”等。唐宋时期,麻城县在歧亭设置了政府管理机构——监酒税,派有监酒官员专司酒业税收。《苏东坡传》记载:“歧亭监酒胡定之,载万卷书随行。喜借人看。”《麻城县志》也有“歧亭宋有监酒税”的记载。

  四、探讨与思索
  1、杜牧笔下的杏花村仅仅是诗人路过而已,且是第一次去,所以要问路。到的地方时间长了,不存在问路于牧童。
  2、由于麻城杏花村地处江淮,既具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气候,又具备杜牧到黄州赴任沮丧断魂的心情,而且还是清明时节到的杏花村。应该说麻城杏花村与杜牧笔下所指的杏花村比较吻合了。
  3、在杜牧239年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职,怀着同样的心情来到杏花村,留下了“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苏东坡全集》1237页)的感慨,不正是对杜牧“欲断魂”的暗喻吗?还有《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哪堪画,县吏催租夜打门。”(《苏东坡全集》937页)更有民谚云:“三里桃花店,五里杏花村。店里有美酒,村里有美人。”
  综上所述,杜牧笔下的杏花村,没有谁比湖北麻城歧亭杏花村更贴切了。

0713-2952794

麻城融媒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麻城发布微信公众号

云上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