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麻城文学 > 正文

城市路名中的文化基因

来源:麻城新闻网 | 2015-07-24

——苏州带给麻城的启示

  去江南,只带上黑白二色即可。
  而苏州街头正如一部缓慢的老电影,挤进镜头的全是一排排素色建筑,白墙黑瓦,宛如一部凝固的宋词。路边的电话亭也被精心设计成了亭阁式,最繁华的购物中心一律是仿古建筑,这样清淡的亭台楼阁,惊艳地坐落着一家家现代购物商店,光鲜的现代,就醉在了骄傲的古典之中。
  苏州的路名也特别有意思,如果把苏州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比做宏篇巨著,那么苏州的一些街巷路名便是最好的章回佳题。
  比如以历史名人命名的干将路和莫邪路。干将莫邪是吴国的一对夫妻,善于铸剑,他们曾铸有一对锋利无比的宝剑,一名干将,一名莫邪,都献给了吴王阖闾。后来,干将、莫邪被称作利剑的代称。
  苏州人喜好花草,当然也有不少的路名以花木为名。桃花坞大街的得名便是由此,在唐宋时期,苏州城西遍栽桃树,称为桃花坞,旁有桃花河,是当时春游赏花的胜地。宋朝太师章粢父子在此筑别业,亦称桃花坞。后人就以此作为街名。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唐伯虎曾在此作《桃花庵歌》,留下了“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经典诗作。
  苏州还有一些路名仍沿用百千年前商贸经营的行业旧名,盐仓街、仓米巷、豆粉园、绣线巷、果子桥、滚绣坊等等,由此可想象出当年姑苏城商贾如云,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
  这些地名,星罗棋布地镶嵌在苏州城,见证着时光在这座城市刻画的痕迹。
  而在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城市路名被遗忘在发展的后面了,甚至有城市出现了巴黎街、罗马街、纽约街等洋街名。被誉为“城市文化家园的守望者”的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作家冯骥才曾经说,“城市路名‘千城一面’,不分历史文化背景,这无疑将是城市文化的悲哀。这样的城市缺乏文化标识,让人没有归属感。长此以往,我们留给后人的只是一个没有文脉、历史记忆的‘空心城市’。”
  在路名越来越现代化的都市里,这些承载着历史风雨的路名是多么难能可贵,几千年过去了,它们依然忠诚地守卫着这个城市的历史。
  近几年来,麻城的经济、交通等硬实力得到长足发展,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文化、旅游等软实力的构建,这从城市的路名变化中便可见一斑。
  据《湖北日报》报道,2013年9月,麻城市阎家河镇将该镇西郊扩建改造的街道,正式命名为李贽大道。1585年至1600年,明代思想家李贽长期寓居麻城,在此期间,他创作了《焚书》《藏书》《说书》等著作,并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小说戏剧进行了点评。这条简易朴实的乡镇道路,承载着对400多年前这位思想家的尊崇和怀念。
  2013年12月,麻城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城区街道和路巷命名(更名)征求意见的公告》,无论是新增的街道路巷名称,还是更名的街道路巷名称,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湖广大道源自“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的历史,与正在兴建的湖广移民文化公园呼应。西陵大道则是因麻城在汉代被称为“西陵”而得名,这一路名在不经意间呈现了麻城的历史厚度。麻姑路则是因麻姑文化得名,直接展示了麻城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
  路名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大到一条要道,小到一条街巷,如果其命名具有历史渊源、饱含文化底蕴,便可赋予枯燥的道路以文化基因,这对构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014年是“五个麻城”中的“文化建设年”,近几年歧亭杏花村、孝感乡都等旅游景点的开发,东路花鼓戏、麻城花挑等“非遗”资料的整理,使得麻城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对这些大文化的发展,政府已下足了功夫,而如何继续在路名等微文化方面进行挖掘,是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我们乐见其成。


0713-2952794

麻城融媒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麻城发布微信公众号

云上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