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年终岁末,春节临近,各地各部门送温暖的活动又多了起来。许多领导纷纷按照工作任务分配穿街过巷、进村入户,察民情、解民忧、纾民困,给弱势群体、困难家庭送上生活所需钱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使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基层群众对送温暖送“关爱”活动普遍表示赞赏。
但是,一直以来,送温暖中的“冷热不均”却一直为百姓所诟病。一种不均是时间安排上的:一些地区把关心群众送温暖当做特定时间段的特定事来做。平常日子,困难家庭里无人问津;一到年终岁末,就集体大张旗鼓“问寒送暖”。有群众说送温暖是“逢年过节热热闹闹,节日一过冷冷清清,平日里无声无息”。另一种不均是资源分配上的:哪些人该被送温暖似乎缺乏一个透明、确定的标准,随意性很大;锦上添花式的送温暖较泛滥,比如某地或某些群体一旦因故被确立为贫困典型,顺理成章地就成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甚至成为接受送温暖的“专业户”,而一些同样需要关照的困难群体则被人遗忘。一些地方“送温暖”、低效扶贫的主要表现还有:扶贫人口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干部“毛估估”,扶贫资金轻洒“杨柳水”,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甚至存在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
送温暖成为“领导亲民秀”尤其要不得。一些领导干部对节日送温暖活动青睐有加,热衷于报纸上有名、电视里有影、广播里有声,把送温暖当成展示自己亲民形象的舞台。出行时兴师动众、前呼后拥,不仅请来众多记者现场采访,甚至连陪同标准、走访哪些家庭、收到温暖的困难群众如何表示感谢、慰问人员在哪就餐、媒体报道的标题等都作了详细安排,送温暖变成了“秀温暖”。
其实,群众遭遇困难并非集中在逢年过节一段时间,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各种困难:有的因灾因病生活陷入困难,有的因年老体衰失去劳动能力,有的因种种危机失去了职业,有的因维权乏力权益受到侵害┉困难发生时就需要社会托底机制发挥作用,及时施以援手。因此,扶贫济困关键是搞好“平时关怀”,送温暖更不宜设立时间表,只要群众有困难、有需求,干部就有责任、有义务帮助解决,真正助人于燃眉之急,送炭火于冰雪之中。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表面上看,年关岁末“送温暖”是工作方法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群众观和执政理念的问题。
希望建立扶贫济困的长效机制。实事求是确定扶贫对象,因地制宜落实扶贫措施,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让党和政府的温暖切切实实送到真正需要的困难群众身上。在扶贫济困上,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千万别让“送温暖”变成“秀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