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新闻资讯 > 正文

初心不改余热生辉,百折不挠尽显本色

来源:麻城新闻网 | 2024-08-09

7月3日清早,骤雨初歇,天空放晴。在麻城市龟山镇磨子山脚下,周汝祥望着云雾缭绕、葱郁苍翠的大山,脸上满是笑意:“这雨下得实在好!像是专门为茶树浇水的。”

若不是这场雨,平日里天刚亮,这位老人就会拿上镰刀、锄头,背上竹篮,上山清理杂草、采摘茶叶。看着长势喜人的茶树,他满心欢喜。

image.png 

漫山遍野种茶园,茶叶收入真可观“一到磨子山,四十八道弯,祖祖辈辈靠种田,只够吃和穿,生活过得好艰难。”磨子山村地处麻东偏僻深山,自古交通闭塞,只有崎岖的羊肠小道。改革开放前,运输全靠人力挑、抬、扛,这里的人们男耕女织,过着封闭式的贫苦生活。“如今的磨子山,变化真是大,漫山遍野种茶园,茶叶收入真可观!少的几千,多的上万。村干部带头好,旧貌换了新颜。村里通了沥青路,摩托车小车到门口。党的政策真是好,百姓的日子年胜年!”周汝祥对笔者唱起了他编的顺口溜。自新世纪以来,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在政府的带领下,磨子山村村民们开始种植茶树,昔日的荒山变茶园。老百姓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面积越来越大,形成了大别山地区岩绿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周汝祥就是最早尝试种植茶树的村民之一。“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我分到了几亩田地,开始靠种田种菜维持生计,但只能解决温饱。2000年的时候,村干部说起种茶时,我积极响应,也种了几亩,收入比之前高多了。”周汝祥一边摘茶叶一边笑眯眯地说道。面对这一新的致富途径,周汝祥积极响应村里的号召。随着茶叶市场的逐渐打开和消费者对健康饮品需求的增加,茶园的经济效益日渐凸显。种植茶叶不仅为他带来了比以往更高的收入,还极大地改善了他家的生活条件。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周汝祥,依然精神矍铄,农忙时在田间地头劳作,闲暇时与村民们说说党的好政策。对于他而言,农作不仅仅是一项生存技能,更是他一生的伴侣和精神的寄托,已经形成了一种相互成就、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image.png 

犁耧锄耙,是他童年最亲密的伙伴

周汝祥,家中排行老四,自小生活在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大家庭里。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生活的重担早早地压在了他瘦弱的肩膀上。周汝祥的童年没有玩具和嬉戏,有的是无尽的农活和生活的重担。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跟随着父母的脚步,踏入了田间地头,我也开始了与土地的不解之缘。”周汝祥打趣道。

“犁耧锄耙”,这些在现代社会或许已鲜少有人知晓的农具,对于周汝祥而言,却是童年最亲密的伙伴。

春天,他跟着父亲学习翻土播种,那双稚嫩的小手逐渐适应了沉重的犁耙;夏日,他与母亲一同除草灌溉,汗水浸湿了衣衫,却浇灌了希望;秋天,他参与收割晾晒,金黄的稻穗见证了他的成长;冬天,他则忙着修理农具,为来年的春耕做好准备。他知道,农业生产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只有不断地投入和积累,才能确保年年有余。

即使现在是八十七岁高龄,每天清晨,他依旧停不下来:洗衣、做饭、下地……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务,他从不假手于人。在田间,他时而弯腰除草,时而挥动锄头翻土。汗水沿着他的额头滑落,滴落在泥土中,与大地融为一体。他的双手布满了厚实的茧子,那是岁月和劳动留下的痕迹,但他从未因此而停下手中的活计。

农作不仅为他提供了生活的物质保障,更在无形中塑造了他坚韧的性格和执着的精神。这些品质不仅让他在农业生产中不叫苦不叫累,也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从容。

向天争粮,问地要水

时间回望1959年,国家正处于艰难探索时期的年份。年轻的周汝祥,凭借着在劳动中的出色表现和坚定的信念,火线入党,并被任命为生产队的小队长。

“能吃苦,在当时很被村民看重。”龟山镇磨子山村村干部李自平说道,听以前的村书记说,周爹爹又当生产队长,又带领村民修水库、修路,“做什么事他都带头干,生产队搞得风风火火,村民也有活干。”

面对120名队员和一百多亩土地的管理重任,他没有丝毫退缩。在那个“向天争粮,问地要水”的年代,周汝祥带领大家积极抗旱,夜以继日地劳作,用汗

水浇灌出了一片片丰收的田野。

“我被组织任命为红星三社生产队小队长,当时村里面临的很多困难,一是1959年出现了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二是当时天气干旱、取水不易。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了给农作物“解渴”,他一边亲自负责水库的放水工作,一边带领乡亲们挖掘河床、蓄水、挑水来增加农田的灌溉量。他与乡亲们一起挥汗如雨,挖开河床引水入田,组织人力物力,利用水桶、水车等工具,将远处的水源一担担、一车车地运到田里来。这种夜以继日、不辞辛劳的劳作,让原本干涸的农田重新焕发了生机。

在周汝祥的带领下,生产队的抗旱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不仅克服了自然条件的限制,还激发了乡亲们的斗志和凝聚力。大家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困难,最终战胜了干旱的威胁,实现了粮食的稳产和高产。

image.png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除了农业生产之外,周汝祥还是一位有着65年党龄的共产党员。高龄的他一直不要他人代劳,每年仍坚持亲手将党费交到社区工作人员手中,彰显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热爱党、对党忠诚的朴素情怀。

他始终牢记党的教诲和使命,将“不忘初心、以勤为本”的政治本色贯穿于自己的农作和生活中。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家中琐事上,他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即使家里遭遇了几次重大变故,他也从未向党组织提出过任何特殊要求,总是默默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面对组织的关心和照顾,他总是摆摆手说道:“我们有困难,国家给了很多帮助,但我们不能全部等靠政府。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要给组织添麻烦。”这不仅是他对家人的教诲,更是他一生践行的信念。

“基层干部不简单,领导我们磨子山。家家户户跑多遍,人人记心间。青山绿水磨子山,荒山荒地变茶园,鱼满池塘鸡满圈,杉桐果木满山间。”他那富有自豪与情感的顺口溜,不仅编织着对生活的感悟与感恩,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贫穷与富足的桥梁。这些顺口溜,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时代的深深敬意,对幸福生活的细腻感知,它们像是一首首质朴无华的赞歌,传唱着穷山沟华丽转身的奇迹。

在老人的口中,幸福生活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被赋予了生动的画面和具体的细节。他讲述着从泥泞小路到宽阔柏油路的变迁,从土坯房到砖瓦房的升级,从缺衣少食到丰衣足食的转变。每一个变化,都是对“幸福”二字最直接的诠释,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那份由衷的喜悦和满足。

采访手札

普通老党员坚守初心,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品质啊!他们就像是那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无论风雨变幻,始终照亮着前行的道路。他们的初心,是那份对党的忠诚和热爱,是对人民的深情厚谊,是对国家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

在岁月的长河中,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坚守,汇聚成了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磅礴力量。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什么是真正的担当和奉献。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从老党员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时刻保持一颗初心,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同时,也要积极向老党员学习,学习他们那种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0713-2952794

麻城融媒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麻城发布微信公众号

云上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