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新闻资讯 > 正文

【走近王叔和】我与白果镇 我与王叔和

来源:麻城新闻网 | 2024-11-01

开栏语:王叔和是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曾担任魏国太医令。在汉末战乱中,他不遗余力收集整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使仲景学说得以传承。王叔和晚年寓居麻城,除传承仲景学说外,还著述了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被誉为“中华脉祖”。

为传扬王叔和中医药文化,2012年以来,我市先后成立了王叔和研究会和王叔和学术传承基地,开展王叔和医药文化和《脉经》研究,助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

为让更多人认识王叔和、学习王叔和、研究王叔和,即日起,开设【走近王叔和】专栏继续刊发各界研究传承王叔和中医药文化相关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我与白果镇 我与王叔和

陈国权

一、我与白果镇

54年前,即1969年7月,受湖北省卫生厅派遣,我们湖北中医学院赴麻城县医疗队,驻扎在宋埠镇管辖下的拜郊公社卫生所,在铁门、王岗、凉亭、歧亭等地,巡回救灾医疗,其间以妇科教研室张双兰老师为主的医疗小组抢救产后大出血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在巡回医疗的同时,也学会了一部分麻城方言,受益匪浅。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中,我等多次与王叔和的药王坟擦肩而过。

1970年4月上旬,我与湖北省中药材公司胡女士、武汉市药品检验所王女士,受湖北省卫生厅派遣,到麻城县调研民间用一根针一把草防病治病的事迹,陪同我的阮医生还带领我攀登龟峰山,采集金钗石斛,因天阴路滑,阮医生差点摔下悬崖。此外,还拜访了用野葡萄根救治骨髓炎的一位老中医,他的治疗经验被我们收入囊中,参加了湖北省首届中草药展览,获得高度赞誉。2006年夏季,我曾用此法救治了一位40余岁的中年妇女,左手食指的慢性骨髓炎,免受了截指之苦。这个调研活动,使我再次与药王坟擦肩而过,也算是再次神交吧!

二、我与王叔和

(一)襄阳王叔和

31年前,即1992年10月。我从宜城市返回襄阳市中医医院,快进城时,在我的左前方,“……王叔和之墓”的石碑突然映入我的眼帘,顿生疑惑——祖籍山西高平的王叔和,其墓怎么跑到这里来了?然后又自圆其说地认为,普天之下同姓同名者何其多也?!大约20年后,在创作《精华理论话金匮》时,有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那就是《金匮要略》的脉学理论,而王叔和的《脉经》对《金匮要略》的脉学理论有继承有发展。在查阅1988年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医人名大辞典》时,在王熙之下载:“字叔和,西晋高平(今山东金乡县西北)人,曾任西晋太医令,晋乱,侨寓襄阳,其性格沉静,好著述,博通经方,深究病源,洞识修养之道,尤以脉学见长,卒后,葬于襄阳岘山,明代隆庆六年(1572年)良医……金尧谟为其立墓碑于岘山,范于野题碑文(麻城县南三十里之青龙尾亦有王叔和墓)。”

这是襄阳的王叔和,隆庆六年(1572年)立的,衣冠冢的可能性较大。现在襄阳王叔和墓是1983年初冬,襄樊市文物局所立。

(二)麻城王叔和

再说说麻城的王叔和。

2011年9月26日,在麻城市卫生局李江峰副局长邀请下,我们到麻城白果考察了药王墓,看完墓后又去看了药王庙,还与当地药王冲王叔和后裔王广武先生进行过交流,查过《王氏族谱》,后来还查过《麻城县志》。

道光二年(1822年)《王氏族谱》谱序是这样说的:

“余母族王氏,晋神医,敕赐药王。王公自叔和。公之苗裔也,历传自五代,至唐、至五季而宋、而元、而明、而清,十有余朝,千有余岁矣!通邑称为老户……”

(写序之人是王氏的外甥,所以称母族)

对远祖叔和公这样记载:

祖,西晋人也。世居山西泽川府高平县。及元帝渡江,五胡乱华,北方震荡,祖乃渡河南徙避居于此焉……

祖以神医寿世,朝廷敕赐“药王”,今药王坟、药王庙、药王冲其各所由来也。历传至宋,子孙绵延不绝,但国祚屡迁,兵燹屡炽,谱牒失散,世系难稽一线之传,至元乃有子林公,今合族群奉为一世云。

基本说清了王叔和为什么从遥远的北方避居如此。

光绪二年(1876)《麻城县志·丘墓》这样记载王叔和墓:

名医王叔和墓,在邑南三十余里之青龙区。相传公系本邑人,为一代医宗,著有《脉诀》诸书行世。后人钦慕之,名其地为“药王冲”。

当今学界对王叔和籍贯山西、山东争议比较大,对王叔和墓葬在麻城基本得到了共识。

2011年以来,麻城市对王叔和墓的保护和文化研究还是比较重视的。成立了王叔和研究会,2014年对王叔和墓进行过修葺,据了解,最近对王叔和墓又再次重修,期待王叔和医药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为研究王叔和的学术思想,我与麻城籍的张志峰教授、襄阳市中医医院马长青硕士合写《王叔和乃湖北名医小考》(中医药通报,2014,13(5):22-24)一文。

湖北的五大名医(王叔和、庞安常、李时珍、万密斋、杨际泰)全部集中在鄂东地区即黄冈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应该说与王叔和所播下的种子不无关联,与苏轼也有所关联。如苏轼即与庞安常交际颇深,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苏轼曾患左手肿胀,被庞安常一针治愈,这在当时曾被传为佳话,这对中医学的发展不能说没有促进作用。

三、简谈《脉经》与《金匮要略》

后人称李时珍为药圣,实际上他也是、更是医圣,因为他也十分注重脏腑辨证。同样,叔和《脉经》不但论脉,也注重辨证,尤其是脏腑辨证。如卷一之“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虽然是论脉,但始终不离脏腑;“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更是如此;在卷二之“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中详分脏腑病之虚实。如“心实: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实者,手厥阴经也。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苦胃胀。刺三里。”“心虚: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手厥阴脉也,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塞,状恍惚。”紧接着又论述了与心相表里的小肠。如“小肠实”“小肠虚”以及“心小肠俱实”“心小肠俱虚”等等。

《脉经·卷二》还论及肾有实证:“左手尺中脉阴实者,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膀胱胀闭,少腹与腰脊相引痛。”此受示于《金匮·妇人杂病》篇第二十一条:“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脉经》卷之三更是脏腑合论。如肝胆部第一:“肝象木,与胆合腑,其经足厥阴,与足少阳为表里,其脉弦,……”卷四设“论五脏六腑气绝证候”;卷六则论脏腑之经的病证;如肝足厥阴经病证第一、胆足少阳经病证第二,等等。

《金匮》论虚实,立足于病证;《脉经》论虚实,首重脏腑。论其余脏腑皆然。可见,《脉经》不但重视此脏腑与彼脏腑密切相关,而且重视本脏与本腑的相关。这多半受示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篇妇人伤胎的治法。“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剌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利则愈。”伤胎病在太阴即肺经不养,而肺为水之上源,其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的根本则在于心气实即心火亢盛,乘克肺金,而肺又与大肠相表里,故心气实在《脉经》表现有大便不利,而这里则是“不得小便”。其治疗,仲景不仅刺手厥阴心包经的劳宫穴,而且刺与心相表里的小肠。因为关元既是任脉经的穴位,又是小肠的募穴。

这种治法不可能对叔和无影响。而《金匮要略》论脏腑病虚实的文字并不多见,只有肝气盛、肝虚;心火气盛、小肠有寒;脾气衰、胃实、胃热、胃气衰;大肠而寒。尚有水在五脏、五脏水、脏寒等等!

《脉经》重视脏腑辨证对后世影响颇大。《诸病源候论·卷十五》在五脏六腑病诸候中详列其病候,卷二十一又专列脾胃病诸候;《外台秘要》列肝劳方12首、心劳方8首、脾劳方13首、肺劳方10首、肾劳方10首;《千金要方》从肝胆病一直论述到肾与膀胱病证(憾缺三焦病证);《本草纲目》在论述每味中药时,先论药物释名、集解、气味,后论主治。在干姜条下论及“开五脏六腑”,在泽泻条下论及“补五脏,益气力,治头眩,聪明耳目。”由此可见一斑。

谈及论脉,《脉经》论脉24种,比《金匮》多4种,如软脉、散脉等。但《金匮》所论常见的20种脉象中只有平脉未见《脉经》纳入;少见的脱脉、绝脉、无脉、出脉亦然。从总体看,《脉经》对《金匮》在论脉上有继承有发展。

作者:陈国权,男,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金匮要略》脏腑相关理论与临床研究。


0713-2952794

麻城融媒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麻城发布微信公众号

云上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