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新闻资讯 > 正文

麻城首个民间公益社探索空心村“老幼共托”新路

来源:湖北日报 | 2025-08-19

在黄冈麻城市顺河镇云雾山村,散落于山间的汪家冲湾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50余户180人,常住人口不足半数,“黄发垂髫”占比达九成。

然而,一栋纯白雅致、颇具江南韵味的二层小楼——麻城“衍福里”公益社村民活动中心,却悄然改变着这里的暮气,成为托起“一老一小”幸福、激活乡村活力的“温暖心脏”。

小楼溢暖意  托举“老小”安与乐

8月6日10点,中心二楼阅览室书声琅琅。刚结束高考的汪泉及返乡大学生徐俊担任青年志愿者,义务辅导汪家冲及邻近湾组的二十几名留守儿童读书、写作业。“留守儿童放假缺人照料,集中免费托管能避免他们沉迷手机或野泳等涉险。”托管班负责人徐见华介绍。

在一楼厨房,村民刘大姐已准备好四菜一汤。临近12点,老人们陆续手持饭盒前来。“在家吃饭常凑合,一盘咸菜就打发了,哪比得上这儿!”63岁的汪鲁华感慨。公益社法人代表汪志诚介绍,“幸福食堂”提供一日三餐,早餐3元,中晚餐各5元,服务15位固定就餐老人。

 1.jpg

说话间,几位老人自发送来自己种的时蔬,这已成为他们的习惯,公益社平时只需补些荤菜即可。“年轻人忙着做好事,我们老人就种点菜出份力。”村民顾奶奶说。

下午3点,公益社举行2025年度衍福里弘学基金颁奖仪式,四位考上本科的准大学生各获奖1000元,县级三好学生汪睿欣获奖500元。

从湾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南京市德育带头人汪开栋为孩子们带来主题讲座《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他深情回溯湾里首位中专生、本科生、博士生、教授的奋斗足迹,激励孩子们,“读书就是点亮命运的那盏灯!”孩子们专注的眼神里闪着光芒,那是希望的种子在悄然萌发。

乡情汇暖流  活动中心八个月拔地起

“家里老人难离故土,大家就琢磨着在村里建个地方解决日间照料问题。”公益社理事汪智道出了创办缘起。

去年春节,从外地返乡的汪青、徐见华、汪智、汪劲松等齐聚一堂,共商筹建大计。没有强制摊派,全靠自愿捐款,最终80余万元资金迅速到位——其中既有在外务工人员的慷慨解囊,也有留守老人省吃俭用的心意,还有社会各界的爱心。

“大家商定,既要建活动中心这个‘硬件’,更要注册公益社这个‘软件’。”公益社理事长汪青强调,单纯的“捐钱”易散,唯有规范方能持久。

在当地政府、民政部门的支持下,村民活动中心从2月构想、3月动工,到10月落成,仅耗时8个月,“幸福食堂”同步投用。2024年10月28日,麻城市顺河镇云雾山村衍福里公益社拿到“身份证”,成为全市首家民办非营利公益社。“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学习外地经验,制定了公益社的章程、运营管理细则等系列规范,并成立了理事会与监事会。”汪志诚说。

机制探新路 “造血”亟须谋长远

同步成立的麻城市衍福里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则肩负着为公益社提供“资金血液”的重任。目前,合作社已尝试通过网络和个人资源零星销售茶叶、板栗、油茶等特产,但收入不高。“‘幸福食堂’每月资金缺口约在千元左右,助学基金还得靠个人捐款,探索可持续的‘造血’模式亟待破解。”汪志诚表示。

顺河镇云雾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岱介绍,村里正积极谋划,寻求合力帮助合作社发展产业,支撑公益社行稳致远。

麻城市民政局社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衍福里”是麻城市唯一一家以社会组织形式注册、专注于公益服务的村级机构。据介绍,此前乡村常见的社区社会组织(如红白理事会)结构松散,而“衍福里”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拥有法人代表、独立账户、章程制度及理事会、监事会,运作更规范。“这一‘身份转变’确保了透明度和可持续性,使其能更好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申请资助,这是松散组织难以企及的。”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冷向明教授认为,“衍福里”是一次具有标杆意义的制度探索,为乡村公益服务提供了一条新路——政府引导和支持群众自发组织,通过规范化注册,从“游击队”升级为“正规军”,更有效地整合资源、规范运作、提升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更扎实地托起乡村“一老一小”的幸福。


0713-2952794

麻城融媒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麻城发布微信公众号

云上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