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mczfw@163.com
9月30日下午,麻城孝感乡文化园谱堂大厅的桌面上放着两本家谱,一本是新修的王氏家谱,还有一本用蓝布做书皮、内页手写字体刻印的泛黄老谱,两位白发老人正坐在桌前用各自的方言交流,一个用纯正的四川话,一个用正宗的麻城话,但这似乎没有影响两人的交流。
两位老人都姓王,一位是西南财政大学的研究员王世位,今年92岁;一位是麻城张家畈镇茅铺村的村民,今年83岁。前者来麻城寻根,后者到城里游玩。他们的相遇,纯粹是偶遇,共有的王姓让他们没有距离。
来自四川的王世位老先生,1934年出生于贵州赤水。家谱记载,他的祖辈从山西迁往江西,又从江西迁往麻城孝感乡居住,再迁往当时还属于重庆管辖的贵州赤水。
老人平静地说:“从小,父亲总是告诉我:自己的老家就在湖广麻城孝感乡,你一定要找到老家、一定不能忘记老家麻城。现在,我92岁,觉得寻找老家意义重大。”
老人深情地记起,三峡大坝截流的当年,他出差公干,巧合的是列车竟然路过了麻城。当他听到列车广播员说达到麻城站时,心里竟然情思翻滚:麻城,你是我的老家,我一定要回来看你。时光过去了28年,老人终于圆梦回到了麻城,踏上了老家的土地,见到了老家的乡亲,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很亲切。”老人情不自禁地说道。
老人的女儿名叫王墨兰,是四川某知名大学的副教授,此行她全程陪同父亲,也是感慨万千:“爸爸的寻根,也是我的寻根,这是王氏子孙回溯祖辈的本分。”
说起这次寻根之旅,王教授对麻城的接待工作之细感到惊喜:“出门之前,我们什么资料和信息都没有,只有祖传的这一本珍贵的家谱。于是,我们在网上搜寻到了孝感乡文化园的信息,下定决心先来,再走一步看一步。”
说起这份没有封面的家谱,老人说:“家谱是光绪六年续修的,现在110多年。父亲去世后,我说过,家里的东西,我什么都不要,只要这一本家谱。”可见,家谱在心中的 分量。
王教授接过话题,说道:“按照家谱上记载的辈份,共有32个,我到了倒数第二个,父亲是倒数第三了。”话语间,看得出满满的寻根诚意。
来到麻城之后,老人在女儿的带领下来到孝感乡文化园,工作人员迅速安排专业寻根人员与之对接,这也让老人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很是温暖。
谱堂内,老人家很自然地回忆起自己的人生历程,感慨良多。
老人受到的家教很是严格的。在祖辈看来,老家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而诚实则是做人做事的原则。他年少时考赤水中学拿了榜首,抗战时哥哥不幸殉国,也让他更加懂得了家国大义。艰苦岁月中,他仍坚持以画笔描绘彝区风光,这些作品最终帮他重返校园。如今手机里存着的《肝胆相照》《卢沟桥》两幅画作,藏着他从未褪色的赤子心。老人对女儿说:“如果忘掉了自己的祖先,那就太不像话了。”
10月1日的国庆节,正是举国欢庆的日子。老人不顾年事已高,上午到黄土岗镇桐枧冲村桐枧冲湾、孝感乡都沈家庄,下午又去往移民出发地高岸河。他们认为,如果错过了高岸河,此行的意义就要降格,就会失掉很多的意义。
10月2日,就要离开麻城了,老人深情地凝视脚下的土地,依依不舍,万般眷恋。看着麻城北站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突然,老人似乎想起了什么,他平静地走向外场,用双手刨起一捧泥土,细心地装到了一个口袋中。“想家的时候,闻一下故土的芳香。”老人说,此情此景,叫人动容。
王墨兰教授说:“我是高校教师,对文史类的课题很敏感。现在大家尤其是研究人员都很重视移民的研究,麻城有重大的题材,期待能挖掘更多的素材,留住素材,用口述历史的方式进一步提升移民的影响力。”